一年新增30万机动车,合肥这样服务“首位产业”
2013年突破100万,2018年突破200万辆,2023年突破300万辆,10年时间,合肥机动车保有量连续跨越两个“百万”,年均20万辆。如今,这个增速正在提高。过去一年,合肥实现了“3个30万”,其中之一就是“新增30万机动车辆”。
机动车保有量飞速增长,意味着合肥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其背后,也是对交通管理服务水平的更高要求。
科技赋能,通畅市民出行
一年30万机动车辆,是城市蓬勃发展的侧影,也是对公共服务水平的极大考验。如何治理拥堵这个大城市顽疾?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被用到合肥的交通管理中。
1912街区是合肥一处繁华所在,曾经一到傍晚就开始道路拥堵、交通事故警情高发。今年7月开始,经过这里的群众,明显感觉通行速度加快了。与1912街区一样发生改变的,在合肥共有23个区域,这些要归功于合肥市公安局每月的警情预测和警情分析。
今年1月,合肥在安徽率先推广“警情综合治理和智能应用系统”,不断汇聚的海量警情数据,经过系统梳理、大数据应用进行趋势分析研判,指导公安机关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早在2018年,合肥市就启动了城市“交通超脑”计划,公交、出租车、公安、互联网等多源交通数据的接入和深度融合,实现了一线城市级的交通状况实时感知,对大量交通流量数据的分析,也让合肥开始有针对性地开展堵点治理。
如今,“交通超脑”已覆盖合肥2500余个路口、3800余路段、200余个网格区域,实时巡查、精准施策、及时响应,使高峰时段的城区交通拥堵指数持续下降。
加强日常交通管理。合肥交警供图
服务产业,助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7月发放新号段后,新能源汽车注册登记业务快速增加,7月8100笔,8月9900笔,9月9900笔,现在新能源汽车与机动车比例几乎持平。”10月底,在接受采访时,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业务受理指导科科长陶余宝,感慨合肥新能源汽车增加的速度。
今年7月,在公安部、安徽省公安厅的支持下,合肥开始投放皖AA新号段专用号牌,10万个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的投放,让本就持续升温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更显火爆。
其实,合肥对新能源汽车的青睐由来已久。
新能源汽车一直是合肥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合肥陆续引入蔚来、比亚迪、大众等一批产业巨头,以及500多家配套企业。今年8月,合肥正式确立将围绕打造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新能源汽车发展引领区,到2027年力争培育一个年营收万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智能网联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为服务产业发展,合肥市在交通管理方面不断探索创新,目前已开放四批次测试道路1096公里,测试车辆涵盖乘用车、商用车、低速无人车等多领域。
9月28日,在2023年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大会(GIV2023)高层论坛上,合肥正式宣布,将全面开放主城区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打造国内首个城市级“车、路、网、充”一体化云监管平台,加快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两全三化”推进模式,即全开放、全无人、规模化、商业化、融合化。
优化营商环境,定制服务增强企业获得感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产业的繁荣和壮大,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
从细微处入手、从困难事下手,合肥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通过定制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努力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
“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要进行多种环境、多种路况的测试,需要申请特别的临时牌照。”陶余宝介绍,为支持新能源汽车研发,在遵守公安部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合肥交警根据试验单位申请的行驶范围,按照最长时限6个月、最大全国范围发放实验临牌。
为服务企业发展,合肥在全市车管所和比亚迪园区警务站开设10个“新能源汽车业务专窗”,方便群众办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业务。
同时,合肥市公安局还下放业务权限,在四县一市车管所和全市101家4S店登记服务站、20家二手车登记服务站等社会化网点,群众均可就近办理新能源汽车上牌业务。
去年,合肥还争取到全国试点,联合蔚来汽车,在全国首批实现生产线上完成车辆查验业务流程,群众购买蔚来汽车,可以实现购车、登记、选号、邮寄号牌等全程网办,不需要再到车管所查验车辆。
今年,合肥车管所又主动联系江淮、长安汽车,积极拓展预查验工作,在方便群众上牌的同时,也进一步为企业节约生产经营成本。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