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农业强起来 农村美起来 农民富起来

发布时间:2023-11-14 15:03:00来源: 山西日报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古老的三晋大地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孕育了古老的农耕文明,勤劳勇敢的山西人民用世代传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才能让这片土地有了一张张靓丽的名片:山西杂粮、山西陈醋、山西小米……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前三季度我省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68.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3.6%,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8元,增长8.0%。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果菜生产稳定增长、乡村消费市场活跃……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汇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特优农业绽放希望之花

  “听说藜麦营养价值高,咱们看看产品吧。”“藜麦粽子可以买来尝尝,还有这个藜麦谷物脆可以当小零食。”10月30日,在长沙举行的第24届中部农博会上,一对姐妹对我省参展企业山西藜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停地讨论着要买点相关产品尝尝。  专注于全谷物藜麦食品研发与推广的山西藜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取得1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开发的产品有休闲食品、功能食品等五大品类。公司负责人“藜麦姐姐”赵晋萍带着这些产品经常参加各种展会,她说:“随着人们健康养生观念的增强,我们的产品越来越被喜爱和关注。”

  2017年至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莅临我省考察调研,为我省指出了有机旱作农业和“特”“优”农业的发展路子。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着力打好有机旱作牌、特色优势牌、加工转化牌,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主体矩阵,推进农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不断优化,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建集群,我省紧盯国际国内农业科技前沿,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有机旱作、核心种源、丘陵农机、精深加工等领域,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完善新机制,构建新体系,实现特优农产品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形成一批特优农产品带动区、集聚区。先后建设了高粱、苹果、中药材、谷子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34个国家产业强镇,打造了5个省级涉农专业镇和38个市级特优农业专业镇。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2596亿元,同比增长6.1%。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将达到4300亿元,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以上、产业集群6个。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只有牢牢把稳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让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定海针”更稳更牢。

  聚焦稳粮保供,全方位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围绕2027年全省300亿斤粮食产能目标,实施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实施单产提升行动,集成配套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在中北部一作区创建玉米吨粮田,在南部两作区创建吨半粮田,整建制开展高产创建,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2022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稳定在3500万亩以上。今年,粮食生产喜获丰收。临汾市洪洞县万安镇西步亭村旱地复播小麦高产示范田亩产达588.06公斤,刷新我省旱地小麦单产纪录;晋中市寿阳县景尚乡玉米高产示范区亩产量2540斤,创我省玉米单产最高纪录。

  和美乡村迸发无限活力

  踏入晋城市高平市釜山村,远处山峰延绵起伏,近处水面氤氲生姿。钱币博物馆、釜山书院、农业智慧科技园、古梨树公园等,清新、生态的乡村美景犹如一幅绚丽画卷,令人流连忘返。华灯初上时,宁静的小山村披上璀璨金装,《梨花仙子》《杏林春暖》等演出沉浸式演绎古村新韵,让人回味无穷。  守住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借助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环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东风,古朴的釜山村实现了宜居宜业、宜游宜养。这里,不断成熟的休闲农业新业态不仅让农村居民实现了增产增收,同时回应了城市居民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和乡愁向往。游客李文芳在村里游览后说:“感觉这个村值得来。这里不仅有古色古香的高档民宿,还可以到湖上坐游船,晚上的演出也特别精彩,让人充实惬意。”

  农村是亿万农民生长于斯的家园,农村建设好了,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近年来,我省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健全水电路气房讯等基本条件,让乡村“硬件”过硬;加快补上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公共服务供给短板,把便民服务送到农民家门口,让乡村“软件”不软;大力抓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持续开展户厕改造与村庄清洁行动,让农民屋内干净整洁、屋外鸟语花香。

  2022年,我省新改建较大人口规模(30户及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1292公里,新建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026处;完成清洁取暖改造44.8万户,新改厕34.4万户,新建污水处理设施633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达93.4%。

  不仅有田园风光之美,也有人文和谐之美,我省的许多乡村实现了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走乡村善治之路。健全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创新抓手载体,推广积分制、道德银行等务实管用的“工具包”,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铸精神文明之魂。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动农村移风易俗,遏制天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陋习,传承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发挥村规民约作用,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吹遍三晋乡土大地。

  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中,我省清徐县孟封镇杨房村、阳泉市盂县梁家寨乡石家塔村等8村上榜。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中,我省长治市黎城县黎侯镇、晋城市阳城县演礼镇、运城市永济市栲栳镇3镇及大同市云冈区西韩岭乡东韩岭村等30村上榜。

  农村生产关系要优化,改革是根本动力。近年来,在深化农村改革重点任务中,我省紧紧围绕赋予农民更充分的财产权益、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扎实做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等合法权益,让他们放心进城落户。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强力推进,统筹五个振兴一起抓,全省农村重点改革任务取得很大进展,我省已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颁发了股权证书,实施了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2022年全省集体经济累计分红13.3亿元。

  幸福农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时值初冬,在清徐县王答乡大寨村的芦笋基地,寒风中的芦笋依然一片青绿,村民们正在割苗:“现在割掉青苗有利于植株安全越冬,也能促进明年新芽萌发,避免出现病虫害。”庞飞红是大寨村人,今年53岁,从五月份开始就在基地打工,“一天能挣100多元,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吧,我知足了。”

  大寨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八儿告诉记者:“我们村去年八月份流转了500多亩土地种植芦笋,流转费是每亩800元,村民听说芦笋价值高都支持,还能解决100多人的就业呢。”心族(山西)农业科技公司具体负责大寨村芦笋产业的运营,公司总经理、山西省芦笋产业协会秘书长张俊义对芦笋产业充满信心:“我们的模式是‘公司+合作社+农户+金融’,基地的芦笋明年4月份就可以采收了,大概每亩有1000斤的产量,后年开始进入旺产期,每亩可产2000斤,亩产值大概是1.5万元,订单销售主要在北上广、长三角、珠三角,出口订单在欧洲市场,目前已经和山东的几家蔬菜企业签了战略合作协议,产品供不应求。”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近些年我省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快增长,增速连续十二年跑赢城镇居民,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今年,晋中市太谷区北阳村的山药种植大户王满华获得了大丰收,他特别高兴:“粗略估计,八分地产量至少有4000斤,比之前翻了3倍,收入也实现了翻番。”牛福枝是高平市野川镇杏花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告诉记者:“有空一定要到我的采摘园看看,每年的六七月是杏的采摘期,七月底到八月初是桃的采摘期,八月到十月是梨和苹果的采摘期,一年到头忙活,我心里也高兴。”平陆县圣人涧镇浑河村党支部书记申和平,带领村办企业平陆政昊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将黑小麦面粉、黑小麦麦仁、浓香菜籽油等产品不断销往全国:“我们现在就是要迈开大步往前奔,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现在我们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产品也进入到网络销售平台销售。”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让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成长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有情怀的乡村振兴生力军。截至目前,全省农业经营主体44.4万户,同比增长21.6%;今年全年培育高素质农民6.5万人,5.2万人取得高素质农民技能证书;全省100个乡村e镇网络零售额达57.31亿元,同比增加50%以上;培育网红和本地企业负责人2529人,带动就业3.8万人,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年,我省聚焦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通过精准化监测、常态化排查、动态化保障、机制化巩固、责任化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实现动态保障。全省建设改造500所寄宿制学校,实施危房改造6336户,巩固提升饮水安全工程1500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基本医保实现应保尽保,住院合规综合报销比例平均达到88.2%。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继续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奋力谱写农业更加高质高效、农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民更加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新篇章。(记者王秀娟)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