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行走黄河看吕梁|巩固脱贫成果 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11-15 14:27:00来源: 人民网-山西频道

  莽莽吕梁,黄河奔流。驱车行驶山间,道路蜿蜒,峻似千刃。不时经过的旧窑洞,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贫瘠。

  吕梁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吕梁英雄传》将战争年代吕梁人民不畏牺牲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这又是一座贫困的山,囿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发展掣肘繁多。

  曾经拥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吕梁市,是山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集中攻坚,现行标准下5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数字的背后,是脱贫地区山乡巨变。如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吕梁,马铃薯、食用菌、杂粮等特色产业基地、特色产业镇、特色产业村在山间遍地开花;吕梁山护工、汾阳厨师、临县的哥等劳务品牌拔节育穗;艺术小镇、文旅小镇等一批美丽乡村赋予新时代新农村发展新内涵……强产业、拓就业、兴文旅,乡村振兴生机勃勃。

  夯实产业之基 集群发展强化链条

  初冬的吕梁山脉,玉米秸秆被成片地堆放在田野之间,整个色调暗沉沉的;而走进岚县康农薯业的生产基地,有清香自泥土中扑面而来,春的生机似乎正在孕育。

  上午11点,随着太阳高度渐上,栽种种薯的蛭石在阳光的折射下,金光闪闪。

  马铃薯的收成,七分靠种子。“一个土豆切成七八块种下去,经济实用,但时间长了容易积累病害,导致土豆产量低。”岚县农业农村局产业部部长刘林权介绍说,一代土豆种植3年便需要脱毒,以保证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所谓‘脱毒’,就是除去马铃薯本身所带的病毒,减少病害。”康农薯业负责人王秀明翻弄蛭石,一个个乖巧可爱的“原原种”显露出来:“脱毒种苗经过扩繁后,再移栽定植培育,就会长出不携带病毒的‘原原种’,‘原原种’种到地里,长成‘原种’,‘原种’再下种,长成‘一级种’,供农民种植,实现丰产。”

  噔噔噔……随着机器的上下震动,被放入“收获机”的“原原种”慢慢抖落包裹“身体”的蛭石,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袋中。

  “蛭石是一种由矿物质煅烧形成的粉末状物质,能够起到保湿、保温、透气、无菌的作用。”王秀明介绍,以前两个人一天能收一床种薯,在“收获机”的助力下,两个人一天就能收四床。

  水肥一体化喷灌设施、温室系统及离地苗床等设备充分调节水、肥、气、热、光等诸多因素;种薯大小分离器、计数器为收获销售提供了多重便利……农业高度的智能化与机械化为种薯的生长收获创造了极佳的环境

  得益于良种繁育扩量,岚县及周边县4万亩一级种薯基地共生产一级种1.2亿斤,满足40万亩商品薯生产用种。

  种薯是马铃薯发展的“芯片”,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而不断延伸和扩展马铃薯产业的后端,才能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农业产业化的红利。

  “没想到这土豆宴这么多人吃!”晌午时分,大大小小的车辆“见缝插针”,一股脑儿地涌进岚县土豆宴全国推广总部的停车院。

  看着窗外的熙熙攘攘的车群,“土豆宴厨娘”王秀英不自觉地加快了手里的活计。一个个圆白的土豆面团,在模具的按压下,变成了一顶顶“小帽子”,一蒸一蘸,入口弹嫩爽滑。

  近年来,岚县组建了土豆宴工作领导组,打造了集土豆宴研发推广、厨师培训、土豆宴电商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土豆宴全国推广总部,108道不重样的菜式,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土豆盛宴。

  岚县劳动就业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土豆宴的大力推广,必将产生连锁、加盟、合伙等形式的品牌性餐食店,也将促进土豆加工厂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按照“种薯繁育扩量、基地建设提质、品牌创建知名、市场营销创新、经济链条延伸、产业发展融合”的发展思路,岚县初步形成了“土豆种—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全产业经济链。在“土豆花开了”旅游月的推动下,2022年,全县旅游消费收入达5000余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是重点。放眼吕梁,杂粮、红枣(药茶)、沙棘等八大产业被列入市委“985”重点产业链,深化科企融合,开展试验示范。

  截至2023年8月末,全市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20户、市级135户,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220.1亿元;创建区域公用品牌3个、功能农产品品牌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6个;光伏产业覆盖全市所有脱贫村,年度发电量6.48亿千瓦时,总收益1.84亿元。

  擦亮就业名片 振兴乡村锻造长板

  “‘鲫鱼豆腐汤’是月嫂必须会做的一道菜。如何烹饪,汤水才能浓白?”

  “汤水浓白,放盐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

  11月2日下午,在吕梁高级技工学校,月子餐课培训正在进行,学员孙俊芳一边记笔记,一边与老师互动。

  “孩子们上大学了,自己也能闲下来,9月份的时候,就到家政公司报名做育儿师。”让孙俊芳没有想到的是,公司推荐自己先到市里参加“吕梁山护工”培训。

  “吕梁山护工”,旨在帮助农村劳动力通过掌握技能实现就业,是吕梁脱贫攻坚的三大品牌之一,包含了养老陪护、病患陪护、月嫂育儿嫂、家居保洁四大方面,6所公办院校和5所民办学校开设了校企合作班、医疗陪护定向班等,对学员开展侧重化、专业化、封闭式培训。

  吕梁高级技工学校培训科负责人张秀德介绍说,培训期间,学员实行“三包五免”政策,包吃、包住、包就业,免服装费、体检费、保险费、学杂费、教材资料费,一句话,带着自己来就够了。

  为了保障“吕梁山护工”培训有效果,就业有市场,吕梁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智平介绍,2016年6月起,吕梁相继印发《吕梁山护工(护理)培训就业工作五年规划(2016—2020)》等政策性文件,出台《吕梁山护工技能培训提升工程行动计划》等实施方案,通过开展标准化培训,主动对接市场。

  如今,“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工作日趋成熟,一本本自编的培训教材应用到了课堂上,一个个致富的励志故事激励着老区人民。

  从“吕梁山护工”到“全国人大代表”,许连红认为是技能改变了命运。

  在2023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许连红建议,借鉴推广“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经验,打造各地各具特色的护工劳务品牌;落实有关家政人员岗前和“回炉”培训政策,大力推进家政行业提质扩容。

  截至目前,吕梁已累计培训50期“吕梁山护工”、近10万人。一个个围着锅台转,围着老公转,围着孩子转的“三转婆姨”,通过一技之长,走进城市,“吕梁山护工”特色劳务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也受到了国务院通报表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吕梁山护工的成功先例,吕梁市实施“一县一品牌”战略,打造了一批地域鲜明、行业领先、技能突出的领军劳务品牌。

  “汾阳厨师”着力于发展烹饪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名师大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培育新人;“石楼物业工”以持证上岗为标准,形成了政府主导、支部引领、面向市场、专业培训、持证上岗的新格局;“临县的哥”驾驶员培训服务体系则构成了一条龙本校考试系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推动实现农村劳动力从“卖苦力打工”到“凭技能吃饭”的内生性转变。

  2022年,吕梁市认定5个市级劳务品牌,培育8个县级劳务品牌,打造了8个体现吕梁特色、市场知名度高、竞争优势突出的就业特色小镇,共带动就业3万余人。

  一技在身、一证在手,致富路在脚下铺就。“十三五以来,经过我们培训的就业的各类护工6万多人,其中有40%以上是脱贫人口。技能培训、吕梁山护工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刘智平说,2022年,吕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8元,增长6.5%;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1145元,增长16.3%。

  镌刻文化印记 培育发展不竭动能

  “地下文明看陕西,地上文明看山西。”认识山西,要从冠绝全国的古建开始;而在山西诸多古建中,古村落灿若繁星。

  一根根线条、一抹抹色彩,跃然纸上的临县孙家沟村窑洞建筑群苍劲有力;一孔孔窑洞、一幅幅画作,被艺术点亮的孙家沟村,开启了一扇连通世界的窗口。

  被列入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孙家沟村一度空心化严重,而今,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已经走过四年光阴。

  孙家沟村,位于临县三交镇东部,四面环山,18大院和32小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溪水南北两岸的盆地内。隐于山间的小村是如何巧借艺术而蝶变?记者进行了走访。

  20世纪80年代,国家一级美术师谢永增第一次到吕梁写生,便被这片土地的质朴和雄浑所震撼;201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谢永增在孙家沟村建立了艺术馆。

  作为中国首个建立在大山里的乡村窑洞式艺术馆,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经过修缮的古窑洞群,配以红纸、红灯笼进行点缀,重新焕发容光。

  以艺术为名,四面八方的画家和游客涌入了孙家沟。四年间,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举办各种画展近30次,签约美院写生基地近 10家,艺术推动了孙家沟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古村孙家沟“活了”。

  村党支部书记王建龙介绍说:“每年都有一二千学生来此常住写生,村子里也配套发展起窑洞宾馆、农家乐,兴办起了红枣醋厂、散养乌鸡场,每逢五一、国庆、春节还举办系列活动,农家乐服务业年收入达40余万元。”

  村民们也经常来这里看画,与艺术不再遥远。谢永增说:“从百姓们对我们画家的那份亲切感,就能感觉到他们与文化的距离很近。”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不仅在于艺术赋能,移风易俗也是关键。

  “婚事只办一天,早上吃大锅饭,中午吃乡土宴……”“提倡举办追思会代替传统丧礼,由红白理事会主持,村干部介绍逝者生平……”“婚丧事外,不得请客操办庆生祝寿、建房乔迁……”

  傍晚时分,在岚县东村镇东阳涧村的村委会议室,村干部和村民围坐在一起,对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的主要内容答惑解疑。

  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炫富攀比……这些陈规陋习,曾经是群众的难言之隐、心头之痛。而今,得益于移风易俗工作在吕梁的全面铺开,这个“小切口”助推了乡村建设的“大文明”。

  “过去一家有婚事,全村忙活,表面风光内心叫苦。”村民李存吉说,乡亲吃流水席,少说也得二十多桌,浪费严重,还欠下一大笔人情债。而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有个统一的标准,大家心里的攀比劲儿也就降了。

  方山县开展网上移风易俗的倡议书签名活动,通过四项引领性活动推动移风易俗新风尚深入人心;汾阳市则实行红白理事会“六统三定”制度并在全市推广;交城县开展了县乡级移风易俗示范村的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推行“红黑绿榜”制度。

  沧桑古朴的村落,因岁月的流逝而失色,也因岁月的沉淀而厚重。目前,吕梁正集中力量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让那些有特点、有文化、有山水、有乡愁的村先活起来也火起来,而伴随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文明乡风也吹到了每个村寨,吹进了每个群众心田。

  谋实策、出实招、求实效,吕梁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