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关注吉林:东风劲吹红旗扬
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奠基。3年后,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70年来,从“为国造车”到“为民造车”,从白手起家到布局全球,一汽始终将“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扛在肩头。
70年来,一汽筚路蓝缕,不辱使命,谱写出一曲中国当代“红旗”谱。
有这样一个民族品牌,它的诞生是彰显大国威仪、振奋民族精神的象征,它的成长见证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与腾飞,它的名字叫做——红旗。
1958年8月,新中国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红旗诞生。65年前,红旗轿车带着全国人民的期盼成为“国车”;65年来,红旗品牌不断创新技术,一边走入寻常百姓家,一边敲开海外市场的大门。物换星移,这辆红旗车驶入康庄大道;万象更新,这曲“红旗”谱荡气回肠。
一
“乘东风,展红旗,造出高级轿车去见毛主席。”回忆起1958年,年至耄耋的老一辈一汽人依然激动不已。
那时,新中国刚刚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初现雏形。然而,在汽车工业上,中国才迈开第一步。
1958年2月13日,毛泽东来到一汽视察。他语重心长地对陪同人员说: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造的小汽车呀?——这,也是那时全国人民共同的期盼。
此前,举全国之力,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已于1953年在吉林长春奠基,1956年建成投产。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总装下线。
但是,制造轿车的技术难度比造卡车要高得多。怎么办?在那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困难”二字阻碍不了人们的奋进。
时任一汽厂长饶斌提出“仿造为主,适当改造”的设计原则。经过3个月的艰苦奋斗,1958年5月12日,第一辆国产东风轿车驶出试制车间。之后,制造一款更高级的、可供国事活动和外宾接待使用的轿车又立刻被提上日程。并且,有了此前的经验,试制高级轿车样车的时间缩短到了1个月。
为了研究高级轿车的构造,大家借来了一辆搭载着当时最先进V8发动机的外国产高级轿车做为样车。
研制时间紧张,技术条件也相对落后,一汽只好最大程度地发挥集体的力量。参考样车一送到车间,就被工人们迫不及待地拆解研究起来。
样车被拆分打散成2000多个零件,一汽全厂工人聚在一起,大家分头去认领自己擅长制作的零件。谁认领了哪个齿轮、哪个轴承,预计何时能做好提交,都被登记在册。这一传奇的场景,被称为“赶庙会”。
边打造零件、边出图纸,制造周期大大缩短了。那段时间,只要是为了造红旗车,无论在哪个工序上,大家都会停下手里的活儿,优先保障这个零件的生产。
一场轰轰烈烈的试制战斗在一汽打响。大家不分昼夜、不分你我,顾不上吃饭、睡觉,拼命地争分夺秒,抢制零件。
33天后,红旗轿车诞生了。
相比东风轿车,红旗车搭载了一汽自主设计的V8发动机,最大功率200匹马力,最高时速为185公里。并且红旗车的外观更为高大,在设计细节上突出中国特色:传统扇形的进气格栅,车头车标是飘扬的红旗,车尾灯采用宫灯造型,轮胎装饰罩造型采用中国建筑的云纹。
1958年8月2日,近2万人参加了红旗轿车的命名仪式大会。
傍晚时分,在灯光的照耀下,初生的红旗车驶上一个铺着大红地毯的展台。现场瞬间沸腾了,掌声欢呼声震耳欲聋。时任吉林省委书记吴德给车头上插上了“红旗”,他说:“我们把这辆轿车命名为红旗,把红旗插在汽车上,插在汽车厂,让插红旗的轿车走遍全中国、走遍全世界。”
2天后,《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则700余字的消息《“红旗”牌高级轿车诞生了》,“红旗”的名号开始被更多人知晓。
对红旗轿车的研发人员来说,更繁重的任务开始了。为完善红旗轿车质量,一汽组织了323个攻关突击队,其中全厂性重点突击队32个。过程中,大家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比如发动机液压挺杆,最开始试制出的产品在发动机高速运行中只有2分钟寿命。技术工人李刚牵头的液压挺杆突击队,集中了设计、工艺、加工和试制试验等各方面专业人员150多人。他们一边研究有关文献,分析国外样品,一边提方案搞试验。试用了几十种不同的材料,最后选定合金铸铁,在淬火工艺上做了42次试验,才确定了淬火时间和淬火温度,使最后制成的液压挺杆经受住了400小时的台架试验。
终于,在全厂工人的共同努力下,红旗车实现了批量生产。1959年9月,首批30余辆红旗轿车和2辆检阅车被送往北京。同年10月1日,红旗轿车首次作为国车出现在国庆10周年阅兵式上,一鸣惊人,蜚声海内外。
红旗车的出现,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许多老人回忆,那时,来华的外国政要都有三个愿望,一是见到毛主席,二是住进钓鱼台,三是坐上红旗车。只要有红旗轿车驶过北京街头,街上的群众都会停下脚步驻足观看。在中国人心中,“红旗”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汽车品牌,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面旗帜,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象征。
二
走过一穷二白的时期,走进现代化工业化生产的时代,对一汽人来说,新的历史使命从“造出红旗车”变成了“造好红旗车”。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汽车市场迅速打开。1992年,第一汽车制造厂更名为第一汽车集团公司。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品牌汽车大批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必须直面转型难题。曾经风光无两的红旗车走上市场后,一度陷入低谷,产品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一汽研发总院首席路胜利对2006年的一次对话记忆犹新。
那年夏天,他参加了一场吉林大学汽车学院毕业生的聚会。饭桌上,有老同学突然问道:“胜利,你的红旗造得咋样了?怎么街上跑得越来越少了?”
这让路胜利一时无言以对,心中很是憋闷。路胜利从小就喜欢车。他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每次在电视机里看见国家领导人乘红旗车驶过长安街检阅部队,都会心潮澎湃。2002年大学毕业后,路胜利终于进入梦寐以求的一汽工作,那时他就想:“要干就干红旗,不干总觉得差点意思。”
没想到,入职后,路胜利的心理落差越来越大。彼时,私家车市场牢牢地被外资和合资品牌占据,连公务用车领域红旗车也不再是第一选择。
当其他品牌车辆争相研发新技术、新车型时,红旗车还在摸索道路。路胜利坦言:“从上世纪90年代的‘小红旗’,再到后来的红旗名仕、红旗世纪星,我们的底盘、架构、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都是国外的。有一款车型甚至连外观都和人家一样,只是车标不同。就换了个壳子,人家为啥不买‘原装’?”
接受逆境是突破逆境的开始。回想红旗车曾创造过辉煌,不服输的一汽人痛定思痛,面对市场化新课题,开启了红旗品牌的重振之路。
2008年,一汽集团决定,由红旗品牌推出一款全新车型,以适应主流行政车市场的需求。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借用国外成熟车型的平台,研发时间将会很短,新车也能很快上市;二是进行全新自主开发,但成不成功没把握,何时面世不知道。
最终,坚持自主创新的声音在一汽人中占了上风。“过去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前辈们都把‘红旗’干出来了,咱们现在也要对得起这块牌子!”
一汽集团决定为红旗配备一支强有力的创新研发团队。路胜利也如愿成为其中一员。
“从零开始,每往前走一步都是探索,不知道自己是对还是错。”路胜利负责平台开发,起初“连河里的石头都摸不着”“从没想过‘自主创新’4个字这么难写。”
经过5年的漫长攻坚,2013年5月,红旗轿车H7面世,首次实现了整车全领域、平台与车型同步的深度自主研发,整车主要技术指标国内先进,部分性能达到国际水平。
依靠自主创新研发出一款新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顺体制机制,为红旗品牌的长久发展打好基础。
2016年11月,红旗品牌开始由一汽集团总部直接运营,让红旗享受到了更丰富的资源。同时,红旗开始着力打造全新的研发体系,进行全球研发布局。这让懂技术的年轻人发现,在红旗工作,不只有进管理层这一条升职路径,做好技术一样有前途。大家有了奔头,工作劲头更足了。
几十年前,一汽人“为国造车”,为红旗车赋予了独特的精神内核。几十年后,面对充分的市场竞争,“为民造车”成为红旗品牌坚守这一精神内核的必由之路。
红旗品牌建设得到吉林省大力支持,提出“举全省之力支持中国一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进长春建设世界一流汽车城”,在政策、资源、资金、体制、环境、服务上创造良好条件,助力红旗成为“中国第一、世界著名”新高尚品牌。吉林省委、省政府成立支持中国一汽发展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多次到中国一汽调研,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带头构建紧密型政企合作关系,加快推动中国一汽配套回归、产能回归、排产回归、结算回归、创新回归、人才回归。
2018年1月,一汽集团发布全新红旗品牌战略,提出新红旗的目标客户是“新高尚情怀人士”。为吸引年轻消费者,红旗相继推出多款价格亲民、外形时尚,并融合了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
2019年,红旗销量突破10万辆,同时,红旗车消费者中,80后、90后等年轻消费群体占比达到60%。2022年,红旗品牌汽车销量突破31万辆。
从巅峰到谷底,再从谷底重新振兴,在经历变革与转型后,红旗品牌证明了自己具有强劲的韧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对于一汽人而言,红旗不仅仅是一份情怀和记忆,更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所以我们一直选择坚守。”路胜利说。
三
2020年7月23日,在吉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一汽集团研发总院,他强调,“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立这个志向,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一汽人倍感振奋。红旗车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奋力攻坚。
新能源汽车是重塑当今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中国建设汽车强国必须抓住的重要机遇。新能源汽车也成为红旗品牌近年来努力开拓的方向。
“做新能源汽车,我们的技术储备是充足的,研发关键在于如何做大规模、降低成本,同时在技术上突破创新。”一汽研发总院新能源开发院院长赵慧超举例说,汽车电池低温电芯正是红旗目前正全力研发的一项新技术。
“一汽坐落在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对新能源汽车研发来说,攻克寒冷气候条件下的电量衰减问题是一项技术难题。红旗新能源汽车就是想解决这个痛点。”赵慧超介绍,现在,红旗有一个100多人的团队专门做低温电芯研发。从优化低温电芯材料,到实现汽车电池精确热管理,团队做了大量尝试。“目前我们研制出的低温电芯,能保障低温下的电量保持和动力保持,让车辆在低温行驶中整车的动力性基本不下降。零下7摄氏度时,汽车电量不衰减;零下20摄氏度左右,汽车电量还能保持在80%以上。该技术在今年已经投产应用。”
除低温电芯外,红旗新能源汽车还有许多创新技术应用,比如整车无线充电。
“整车无线充电技术有点像电磁炉的工作原理。通过车底部一个0.2到0.3平方米的小设备,实现电磁传导充电。”赵慧超介绍,从充电桩引出电线,在车位地面上安装一个无线装置后,用户就可以在把车停到车位后让汽车自动充电,即停即充,十分方便。“这项技术的使用也十分匹配红旗品牌舒适豪华的特性。”赵慧超说。
2023年1月,红旗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发布。红旗还陆续发布了“旗帜”高端电动智能超级架构(FMEs)以及旗下电动平台HME、智能平台HIS和混动平台HMP,加快打造面向未来的现代汽车技术体系。“旗帜”超级架构汇聚了一汽集团8大技术领域群和115项关键技术领域的所有重大突破和全部最新成果,建设完成后将拥有近1万项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
在赵慧超看来,新的战略和架构能够促进红旗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从而将更有助于推出更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产品。同时也能进一步鼓励自主创新、技术研发,提升红旗新能源汽车各项技术指标的先进水平。
为了走好新能源这条新路,红旗品牌已大刀阔斧地行动起来。建成主要生产新能源车型的绿色数智化灯塔工厂——红旗制造中心繁荣厂区。厂区大量应用智能机器人及最新自动装配技术,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生产。成立新能源开发院、智能网联开发院等,前瞻储备未来10年技术方向,构建自主可控的核心能力。
前不久,红旗品牌还宣布,技术创新投入将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新增产能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
尹相睿是一汽研发总院一名从事电驱性能开发的年轻员工。对他来说,从事红旗新能源车的研发工作,最直接的感受是“工作流程很顺畅,想做什么项目研发,一般很快就能立项”。“我们研发团队的人员整体比较年轻,大家工作也都是干劲十足,大家都希望红旗新能源汽车能在市场上获得越来越多认可。”尹相睿说。
根据规划,到2028年,红旗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占总销量的2/3以上。对红旗汽车来说,新能源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赛道。通过打好新能源转型攻坚战,带动企业从理念到运营全方位转型,已成为红旗的发展战略。让红旗汽车变得更年轻、更时尚、更科技,向价值链全方位攀升,是红旗的品牌自信,更是文化自信。
四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中国汽车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214万辆,同比增长75.7%。据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预计,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将超过400万辆,有望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
出海大潮中,自然也有红旗车的身影。红旗品牌先后登陆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市场,受到了当地用户好评。
“让红旗走出国门,让越来越多国外友人看到红旗汽车,是我的愿望。”王丹是一汽进出口公司红旗海外营销部东南亚大区出口业务负责人。2021年,她来到柬埔寨,开拓当地市场。
王丹在工作中发现,对海外华人客户来说,红旗品牌能够满足海外游子的民族情怀;对柬埔寨本土客户来说,红旗品牌则能代表对中华“和”文化的认可和追求。
“慢慢地,红旗汽车在当地每次进行路演展览,总会赢来超高的人气,观摩、试驾的民众络绎不绝,大人、孩子都争相和红旗车合影。特别是海外华人,对红旗的到来都给予了热烈的好评,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的号召力。如今,红旗品牌已经成为柬埔寨民众心中备受认可的中国豪华汽车品牌。”王丹说。
2021年9月,红旗纯电动智能SUV E-HS9出口挪威,成为中国高端民族汽车品牌批量出口欧洲市场的重要里程碑。凭借卓越的产品性能和外观设计,红旗品牌在欧洲收获了大批粉丝和忠实用户。2022年在挪威市场正式启动交车后,仅用6个月时间交付就突破千辆,位列挪威中大型纯电SUV市场第三名、中国品牌第一名,并乘势完成瑞典、荷兰、冰岛、丹麦等欧洲市场的渠道开拓,实现欧洲高端乘用车市场的快速突破。
在海外,红旗汽车还赢得了诸多荣誉。2021年,红旗H9获得沙特“创新豪华汽车奖”。2022年,红旗E-HS9获得卡塔尔“年度电动车奖”,红旗H9获得卡塔尔“最具价值豪华车奖”。
销售数据呈现了红旗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今年1至10月,红旗品牌完成汽车出口9022辆,同比增长133.2%。
红旗汽车走向海外,打出了中国制造的响亮名号,也将中国品质带向世界更多地方。
65年间,“让插红旗的轿车走遍全中国、走遍全世界”的愿景变成了现实。未来,这辆来自中国的“红旗”将更令人期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