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透视】丰收的密码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显示,今年我省粮食总产量295.62亿斤,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76亿斤,增幅0.94%;单产623.48斤/亩,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3.76斤/亩,增幅0.61%。粮食播种面积4741.5万亩,比上年增加16.05万亩,增幅0.34%。
今年粮食获得丰收实属不易。4月下旬,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我省部分麦区连续降水,小麦赤霉病面临高发态势;5月下旬,小麦主产区运城市遭遇“烂场雨”,眼看成熟的麦子要打水漂;7月下旬,台风“杜苏芮”强势来袭,滹沱河阳泉市盂县段河道水位暴涨,洪水淹没部分农田……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依然丰收,是好政策、好技术、好服务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策支持有力 夯实基础设施
“现在我们种地的动力可大着呢,粮食价格好,各种补贴也多。地力补贴早早地就打到我的账户上了,后期还有小麦‘一喷三防’、秋粮‘一喷多促’等专项补贴。”运城市临猗县孙吉镇贾寺村郭秀爱家庭农场远近闻名,曾入选全国家庭农场发展典型案例,农场主郭秀爱和王成学夫妻说起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啧啧称赞,他们说出了许多种粮大户的心里话。 今年我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与粮食主产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压责任、保面积,抓管理、提产量,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山西贡献。
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出台《山西省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责任清单》,确保面积只增不减,将粮食播种任务逐级落实到村到田。省委常委会、省委专题会、省长专题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粮食和农业生产。11个市党委政府向省委、省政府递交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状。
省市县农业农村部门上下联动。按季节、分作物、分时期抓播种、抓管理、抓收获,夺取粮食丰收。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今年我省托管面积超过3300万亩。
74.37亿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资金第一时间发放到农户和主体;给予大豆20元/亩、油料10元/亩的生产补贴;后期中央财政又下达我省一次性补助资金6383万元,重点支持对玉米、大豆实施“一喷多促”作业;全面实施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政策性保险;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明白纸6万份,发放到市、县、乡、村……一项项真金白银的政策举措,增强了农民的种粮信心,调动了农民管粮种粮的积极性。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
我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发展大局,全力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水浇地建设和土壤普查三件要事,为粮食丰收夯实基础。
2023年,国家下达我省的年度任务是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185万亩,其中新建100万亩,改造提升85万亩。一年来,我省清底数、定模式、重质量、抓试点、强管护,确保“藏粮于地”扎实落实。省农业农村厅与省财政厅积极沟通协调,推动我省新建高标准农田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300元/亩。截至12月8日,我省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211.4万亩,其中新建完成158万亩,改造提升完成66万亩,全省新增恢复水浇地45.83万亩,预计年底能够全部完成建设任务。目前全省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469.37万亩,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7.2万亩,支撑粮食产能60%以上。今年全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4000多万亩。
万众一心,黄土变成金。
我省粮食产量分别在2013年、2020年、2022年先后跨过270亿斤、280亿斤、290亿斤三个台阶。202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92.9亿斤。今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95.6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科技支撑强劲 单产普遍提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聚焦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组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才能把试验田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 年初,我省就发布现代农业主推技术、主推标准、主推品种,为老百姓提供选择参考。全面实施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981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同时,分区域分作物建设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建设省级展示评价基地40个,示范面积10500亩,展示品种2400个。推广玉米、大豆优良品种25个。推广玉米、杂粮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50余万亩,亩均增产10%以上;地膜覆盖技术700多万亩,其中膜下滴灌200余万亩,亩均增产100斤以上。
夏粮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今年我省小麦经历了去年冬季的断崖式降温、春季较严重的倒春寒、灌浆期后期阴雨寡照等明显不利影响,但在各级农技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夏粮依然喜获丰收。
翼城县唐兴镇东关村冬小麦田块亩产825.99公斤,收获今年我省小麦最高单产。该田块技术团队负责人、山西农业大学教授高志强介绍,这个田块在“冬小麦—夏玉米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冬小麦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方案,精准高效地进行水肥管理,优化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强化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的喷施,增加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和时间,促进籽粒灌浆结实,最终取得良好效果。
曲沃县范斌家庭农场今年小麦平均亩产640公斤,总产55.04万公斤,比去年增产16.1%。问到原因,范斌解释说:“小麦‘五防五促’晚播技术的应用为丰收奠定了基础。我家农场初期弱苗比例较大,后期通过分类施策,全面落实各项防控及增产技术,提高了单产、增加了总产。”
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王圆荣介绍,今年我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全力以赴开展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新型经营主体粮油单产提升工程,支持670个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连片应用集成配套技术、推广新技术新装备80余万亩。全省粮食单产水平显著提升,达到了预期目标。11个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亩产比当地平均水平高10%以上。
省市县统筹资金支持单产提升,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推广稳产高产有机旱作技术模式;吕梁市安排专项资金8428万元支持粮食产能提升;泽州县对大豆种植每亩补贴150元,支持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和硬茬播种技术,开展“一喷多促”。
藏粮于技,终结硕果。
晋中市寿阳县景尚乡54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2540斤,创我省玉米最高产量纪录;大同市云冈区吨粮田万亩示范基地303亩玉米籽粒平均亩产达2299斤,比普通大田高300斤以上;泽州县大阳镇东街村大豆亩产407.8斤。
阳高县坚持“整建制、全要素、高标准、高产量”推进,扎实抓好“增密度、选模式、改肥水、防病害、配农机、提质量”6项关键技术措施,示范区千亩方亩增产20%、万亩片亩增产15%,项目区玉米最高亩产达1149.94公斤。突出典型示范,推广膜下滴灌节水技术11.7万亩,取得了节地10%、节药20%、节肥30%、节水40%、省工50%以上的“12345”成效,全县“吨粮田”面积可达15万亩;推广“一喷多促”社会化服务40万亩,促进玉米亩均增产10公斤以上。
柳林县推广“精选良种+增施肥料+精量密植+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辐射带动全县大豆平均亩产比当地平均水平高15%以上;泽州县推广“选用抗倒伏、早熟品种+麦秆还田+麦后硬茬播种+绿色防控+一喷多促”技术模式,辐射带动全县大豆平均亩产比当地平均水平高10%以上。
“今年我家的玉米产量比往年高30%,一斤一块四毛二,我6亩地纯收入7000元左右。”夏县禹王镇史庄村玉米种植户李永军告诉记者。
优异的成绩单离不开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付出。他们坚持“一个季节一个季节、一个生育期一个生育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作物田间管理。
在春季小麦生长的关键时节,我省组织1.4万余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包县包村包主体,到村到户到田头,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抓技术集成、主体配套、政策衔接,以科技提单产,以服务促增产。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人员包市包片指导粮食生产,组织开展“奋战100天夺秋粮丰收”行动。举办种植业高效发展、大豆玉米单产提升等观摩培训会,推动各项技术落实,指导农户分作物、分长势、分时段做好秋粮田间管理工作。
节粮减损,重在行动。今年“三夏”期间,全省投入小麦联合收获机1.5万余台、拖拉机6万余台、播种机2.2万余台。小麦机收率达到99.4%。配备智能终端等先进装备的联合收获机占总量的八成以上,机收损失率更低,作业效率更高,高峰期日收获面积达到91.16万亩,突破历史新高。秋粮收获时节,省农机发展中心在全省设立玉米机收损失监测点29个,组织机收减损技能培训72次、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30次,玉米机收损失率控制在3.5%以内。
防灾减灾到位 确保颗粒归仓
5月下旬,我省小麦主产区运城市出现持续阴雨天气,而全市400多万亩小麦已经进入大面积收获期。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收拉开序幕。
为避开阴雨天,从6月7日开始,运城市盐湖区、临猗县、平陆县、永济市、万荣县等小麦成熟区开启昼夜抢收模式。连续多日,运城市党员干部、农业专家和群众一起“抢晴战雨”,确保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合作社27台收割机全部投入抢收,从早上6点到晚上12点,人歇机不歇,一天能收3000来亩。”盐湖区上邵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国强说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心情激动。“我们投入了10台抽水泵、两台挖掘机,组织村民连日抢排田间积水,好让收割机尽快进地作业。”西王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军计说,为方便村民就近晒粮,文化广场、村委会大院等开阔地,全部变身“麦场”。
面对麦收初期运城持续降雨、中期小麦收获期趋于集中造成机具紧张等不利因素,我省因地制宜投入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采取湿地作业、挑灯夜战、加急转场、应急烘干等一系列超常举措,有效提高了效率,确保了粮食颗粒归仓。运城和临汾两市联合组建100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应急救援车队和200台轮式联合收割机应急救援车队,有序支援抗灾减灾和抢收抢种。临汾市县农机部门公布了全市69台8445吨烘干能力的粮食烘干设备和94个乡镇339万平方米小麦晾晒场所的具体信息,全力做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工作。
“三夏”期间,全省出动农机应急服务队187支,开展应急作业服务188.8万亩,服务农户16.3万户;投入机械化烘干主体158个,烘干粮食55.4万吨,服务4.3万农户。
省小麦体系岗位专家、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中心副主任刘志峰负责晋城市小麦生产技术服务,多次带领服务队成员深入泽州县、阳城县小麦生产重点乡镇:“4月下旬连续降水,当时小麦正进入抽穗扬花期,我们迅速组织人员编写防控技术要点,通过多个渠道广泛宣传,帮助农民防控赤霉病。”
针对春旱、伏旱,各地利用科技等手段全方位应对。今年,长子县针对每年伏旱严重的情况,集成了“一免五增”艺机一体化技术+玉米优良品种+宽窄行密植+一喷多促,种植的5236亩玉米生长健壮,抗旱、抗倒能力增强,杂草减少。经测产,平均亩产达到2447.1斤,增产效果明显。
发布土壤墒情监测报告、及时发布降雨等强对流天气预警、印发“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累计实施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1000多万亩次,各级各类部门积极开展灾害性天气和病虫害防范,为粮食丰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月31日,在滹沱河阳泉市盂县段,河道水位暴涨,洪水淹没部分农田,阳泉市组织市县乡三级8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全市31个乡镇进行拉网式排查与指导帮扶。同时,迅速调拨储备速生蔬菜种子、肥料等生产所需物资,以最快速度恢复农业生产。我省安排农业生产救灾资金2780万元,切实减轻洪灾对秋粮生产的影响。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几天,瑞雪普降、沃野滋润,三晋大地正酝酿着来年更大的丰收。(记者王秀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