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发布时间:2023-12-19 09:33:00来源: 内蒙古日报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水的承载空间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内蒙古是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承载区,治水兴水对于内蒙古尤为重要。

  2023年10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了“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和多项具体要求,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哪一项都离不开水。

  解读

  ——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怎么干?

  “自治区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除松花江流域外,全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2/5,水资源禀赋与人口、耕地及经济发展极不匹配,一些重点流域区域发展受制于水、受困于水的状况越发明显,地下水超采、河道断流、湖泊萎缩等长期积累的水生态问题动态演变。西辽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但流域地下水累计亏空超过100亿立方米;黄河流域有300多个工业项目由于无水而无法上马,缺水量达5亿立方米;松花江流域虽然水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缺乏水资源配置工程造成‘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打好‘三北’三大战役,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同样需要水资源的支撑。”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李彬说。

  《意见》强调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李彬表示从以下5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严格落实“四水四定”。督促各地区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园区规划等重要规划时,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基本原则,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使城乡布局、土地开发、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生态保护等与水资源禀赋条件及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城镇绿化、生态建设要坚持“以水定绿”,因地制宜选取节水抗旱树种,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二是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将水资源开发利用严格控制在管控指标范围内,根据水资源可利用量,合理确定各行业水资源利用上限。对于水资源超载地区,要制定水量退减方案,限期退减不合理用水,对超载地区的新增取水申请实行限审限批,严格禁止擅自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西辽河流域、鄂尔多斯台地区域,力争2025年底前完成3.3亿立方米的压减目标。到2025年底,全区用水量控制在196.3亿立方米之内,各盟市用水总量不超管控指标。

  三是实施深度节水控水。将节水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提高各行业用水水平、用水效率。以西辽河流域和鄂尔多斯台地地下水超采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节水,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进程,大力推广井灌区浅埋滴灌技术,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下大力气解决“大水漫灌”问题,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大力实施工业节水,对沿黄地区老旧工业企业实施节水改造,严控高耗水项目上马,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用水水平要求必须达到先进用水定额水平,对不符合水耗准入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取水许可。全面加强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在工业生产、城市绿化方面的配置利用。

  四是着力做好“增水”文章。综合考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对水资源的需求,统筹国家水网主网、区域水网等国家水网格局以及自治区人口和产业布局、水资源禀赋特征,构建“周水济腹、三纵四横、六域贯通、多源调配”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网络布局,全面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

  五是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各盟市已基本完成将水资源管控指标细化分解至基本用水单元,自治区将加大力度监督落实,确保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的有效发挥。进一步深化水资源税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推进用水权改革,实行定额(计划)管理、阶梯(累进)水价,建立“节奖超罚”的机制,通过价格杠杆有力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充分发挥计量监测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工业、生活用水计量全覆盖,重点用水户全部实现在线计量监控,农业灌溉井全面实施“以电折水”计量,强化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监管,以科技手段助力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行动

  ——加快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多次就水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明确要求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为做好新时期水资源管理保护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管好水需要从严从细算好水量“精细账”。呼伦贝尔市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大力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节水型高校建设,推进由粗放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用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目前,海拉尔区等8个旗市区已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任务,全市4所高校全部完成节水型高校创建工作,全市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建成率达到86%。

  乌海市完成供水管网更新改造38.78公里,累计排查供水管网约2600公里,城市节水工作全面推进。如今,乌海市因地制宜明确管网漏损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加快实施智能化改造、管网更新改造和管网分区计量等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

  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依据地下水资源压减指标,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调度,通过“节、调、补、技、管、引”等综合措施,打出一套地下水超采治理“组合拳”。该旗敖勒召其、三段地地下水超采区的农田95%以上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全旗地下水超采区水位继续回升。

  “围绕国务院《意见》水利工作任务,自治区水利厅已制定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并已协调争取水利部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将立足地域特点和水资源条件,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务院《意见》提出的目标,立足自治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和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加快推进自治区水网建设,不断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李彬说。

  目标

  ——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引绰济辽工程总投资252亿元,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属国家水网骨干工程,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引绰济辽输水工程隧洞段施工二标全长58.5公里,是引绰济辽工程7个隧洞施工标段中最长的标段,也是引绰济辽工程的关键线路。日前,内蒙古引绰济辽输水工程7个隧洞标中单体隧洞最长的标段——隧洞二标2#-3主洞贯通,为工程全线贯通奠定坚实基础。

  内蒙古以引绰济辽、内蒙古支线等重大引调水工程为骨干,以本地水库为节点,以城乡供水管网及河湖沟渠为脉络,以河流分布布局水源工程,构建多源保障的城镇供水体系,提高区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统筹考虑乡村振兴发展及实际用水需求,优化农村牧区供水工程布局,提升供水保障水平是内蒙古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的一个着力点。

  内蒙古以呼和浩特等4个再生水配置利用试点盟市为重点,加大再生水、疏干水等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大力推进煤矿绿色保水采煤,将矿井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东方斓郡住宅小区,雨水循环再利用一年可节约绿化灌溉用水达3000吨左右。

  下一步,内蒙古将积极督促、指导试点城市加快推进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建设,确保到2025年全面完成试点建设任务。

  以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提高供水保障水平、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内蒙古结合在建和规划建设的水源工程,统筹安排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推进恢复、改善和适度新增灌溉面积,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提供水利支撑与保障。

  为了引导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保障农业生产有序和高效用水,2023年,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加快推进农民用水组织运行管理新模式建设,按照“宜镇则镇、宜村则村、宜渠则渠”的原则,将原有的“个人承包”管理渠道模式更改为“支部+群管组织”管理渠道模式,依法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社58家,覆盖全旗所有村社和灌溉直口渠系,使基层用水组织运作更加规范、职能发挥更强。

  同时,内蒙古加快推进黄河干流水权盟市间转让二期工程项目建设,力争2026年底前完成1.2亿立方米水权交易。积极争取黄河“八七”分水指标调增,着力提升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等重点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增强水资源空间调配能力。

  数据显示,2022年全区用水总量为193.47亿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为74.96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8.9%,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13.65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3.0%。

  “到2035年,初步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内蒙古自治区骨干水网,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10以上,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显著增强,深度节水控水体系基本完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1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5.3%,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建立,用水效率和效益逐步提高。依托水网骨干工程建设,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优化,水生态空间得到有效管控,水土流失得到明显控制,水土保持率达到56.89%。地下水超采区得到有效治理,河湖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李彬说。(记者 张慧玲)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