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力”|长丰(双凤)经开区:开放创新“丰”正劲
长丰(双凤)经开区,一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一个创新合作的成功典范,一个白手起家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30年以来,长丰(双凤)经开区加快“高端高新”转型步伐,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优化服务、简化手续、提高效能等方面持续发力,用实际行动回应当前开发区转型发展的时代课题。
一批优质民企和快速成长的新兴企业纷纷“用脚投票”,以项目落户的实际行动对长丰(双凤)经开区的努力作出回应——开放创新,园区“丰”正劲!
集聚产业新动能 打造开放新高地
“从项目签约到正式投产,伊利乳业投资合肥2.5亿元的项目,仅仅用了251天。”说起当年公司落户双凤的故事,其相关负责人忍不住感慨道,按常规,如此规模的企业没有个三五年是不可能投产的。
因此,一段时间以来,“伊利速度”作为长丰(双凤)经开区推进效能革命和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典型案例而备受关注。
当时,为了这个项目,长丰县成立项目建设协调领导组和18个专项小组,长丰(双凤)经开区过程中积极协调对接,对项目的审批、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省、市、县三级联动,供电、供水、工商、环保等单位主动服务,三个月缩短到20天办好了全部手续。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建设施工与设备安装同步进行,施工组织与投产准备同时推进,确保了项目快速竣工投产,实现了“合肥速度”。
伊利公司车间。杜兆军摄
2014年9月,伊利集团便启动了二期项目建设,并由初期投资8亿元逐步追加到13.3亿元。二期项目于2018年初正式投产,当年即实现产值超30亿元。
在长丰(双凤)经开区,一个服务型政府的加持,必将为合肥伊利这类企业的含金量发展带来诸多利好。其中,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4—5家企业,中层干部每人联系2—3家,一般工作人员每人联系1—2家,企业可随时联系,管委会层面能解决的马上解决。
同时,开发区还成立了办证办件、融资、政策等6个服务小组,建立“一张图表、一个小组、一站服务、一本台账”四个一服务体制,实行首问负责制、领办代办制、限时办结制,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自1993年成立以来,长丰(双凤)经开区累计引进项目1000余个,聚集了鸿路集团、荣事达集团、伊利、万和、万达、京东、华恒生物、瑞纳智能、恒鑫环保、露笑科技、金龙浩、比亚迪、中创新航等一批知名企业,形成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智能家居家电等优势产业。
一个又一个重量级项目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让双凤的招商史册愈加浓墨重彩、亮点纷呈,成为“千亿大双凤”腾跃的强大引擎。
释放园区新活力 跑出发展“加速度”
井喷式发展的背后,凝聚着双凤人砥砺前行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然而,双凤人深谙:要将“省级”升级为“国家级”,不是换名那样简单。从当前的发展层次和发展规模看,引进的部分项目存在投资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带动性不强等问题,必须有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如何施“存量变革”谋“增量崛起”?双凤人来了一次“腾笼换鸟”式样的深度“换血”。
一家食品企业于2011年9月签约落户长丰(双凤)经开区,占地面积27.3亩,建设食品加工及食品真空包装生产线项目。近年来,长丰(双凤)经开区按照“东产西城”的发展思路,加快产城一体建设,在空间上形成梯次推进、分工明晰、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
“该食品企业位于‘西城’规划调整范围内,周围相继布局了住宅、万达广场、金大地商业街区等,企业生产经营引起少部分居民投诉。”长丰(双凤)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秦传玉解释道,基于以民生为本,并按照未来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开发区管委会与该食品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洽谈,最终企业同意收储。
航拍长丰(双凤)经开区。邱少林摄
通过“腾笼换鸟”,长丰(双凤)经开区着力开展精准招商和定制化招商。在2021年10月,引进了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利用原食品企业现有厂房、配套设施等建筑面积约 2.5万平方米,投资建设“中国中试城”安徽总部基地项目。
目前,该项目已试投产。待项目全面运营后,预计每年完成技术中试二十款新产品,经市场中试后,孵化1一2款市场爆品,预计五年内申报成功科技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示范机构”、省农业农村厅“徽派食品产业及技术中心”等荣誉。
以最小资源投入,获取更大效益产出。2022年,长丰(双凤)经开区全面梳理“腾笼换鸟”项目,完成278.8亩土地收储,其余项目正加速跟进。
壮哉双凤,载梦前行,飞必冲天,鸣必惊人。伴随着这些落户企业的壮大,长丰(双凤)经开区改革力度愈深,开放水平愈高,产业密度也会更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