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县:打造城乡交通一体化 构建便民服务新样板
“平均每天能收到几十个包裹,我一边做生意一边收发快递,既方便了村民,也增加了收入。同时,还为商店带来了很多客流,生意也是越来越好。”河北省承德县满杖子乡开商店的村民赵立云乐滋滋地说。
近年来,承德县全力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抓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有效衔接,城乡客运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日益加强,在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发展、便利百姓出行、畅通物流配送等方面能力更加显著。
建好“四好农村路” 铺就百姓幸福路
预计2024年6月底,省道赤曹线全线通车。“赤曹线的通车,从六沟到县城可节省至少15分钟,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带动了农村物流产业发展,助推了乡村振兴。”该项目负责人王彦军表示。
据了解,此路现已基本建设完工,该项目正常运营后能够有效解决县城与境内中北部15个乡镇20余万人的出行问题,有效缓解了交通客流量的压力,改善了道路行车条件。
近年来,承德县大力实施交通路网建设,共计投入7.7075亿元用于“四好农村路”建设,新建县、乡、村道807.4公里,配套建设产业道路4.1公里,打造唐家湾景区旅游景观大道6.1公里,修建美丽乡村旅游路60公里,实施公路安保工程455.1公里。目前,承德县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716.961公里,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100%;全县农村公路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一次性交工验收合格率达100%。
承德县全面推行“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按照“县道县养、村道村养、乡道乡养”的三级管养原则,全面建立县、乡镇、村三级路长制组织体系,各级路长为辖区内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和路域环境整治的总负责人,落实县、乡镇、村三级路长402名,实现了全县农村公路养护的全覆盖,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
“我们按照‘合理布局、联网成片’的原则,精心编制四横三纵农村公路骨架网络,完善畅乡通村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承德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李立军说。
融合乡村客货邮 畅通县域物流网
“以前骑摩托进城配货,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携带的货物也有限。现在出门就能坐上客车,方便又安全。只要村民一个电话,便能直接送货上门。”家住下板城镇社区的姜海燕在县城从事百货销售,直言“村村通”“组组通”给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近年来,随着农村公路通行条件的不断改善,承德县大力推进乡村客运工程建设,建成县级客运枢纽站1个、乡镇客运站10个,投入农村班线客车136辆,开行乡镇客运班线137条、通村客运班线137条,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实现了新突破,全县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实现了客运服务全覆盖。
承德县大杖子县级快递分拣中心提供客运、远货寄递、近货捎带等“客货邮”综合服务。近年来,承德县交通运输局联合县邮政分公司启动农村智慧物流客货一体化工作,以客车带货形式,积极推进农村客货邮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偏远乡村物流“瓶颈”,让农村物流配送可视化,建立了农村物流节点的乡镇数量23个,开通货运物流、邮政、快递等服务的建制村数378个,乡镇、建制村的农村物流服务覆盖率达100%。
“发达的信息网络、路网建设和物流体系,打通了‘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物流更加便捷顺畅,给百姓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加快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承德县商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城乡公交一体化 百姓出行更便利
“城乡公交一体化真是太方便了!”承德县市民李女士说。承德县结合实际情况,持续优化提升公共交通水平,打通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最后一公里”,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出行环境。
近年来,承德县着力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通过考察乡镇、调研线路,科学合理规划,公交运输网络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枢纽,通达建制村,实现城市公交、城乡公交、村镇公交、长途客运、出租客运的无缝对接,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截至目前,承德县现有城市公交线路7条、城乡公交17条、公交车95台,覆盖了全县21个乡镇、303个建制村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实现了县域内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乡镇公交车覆盖率达到90%,建制村公交车覆盖率达到80%的目标。
同时,公交公司进一步落实党和政府的民生政策,强化公共交通的公益性,县城内公交始终执行1元钱的低票价政策。对成年人实行9折、中小学生实行6折的优惠乘车待遇。对70岁以上老年人、现役军人、伤残军人实行免费乘车,使城乡居民感受到了乘坐公交实实在在的实惠。
“六沟镇是我县最大的工业园区,人员密集,自该公交线路开通后,不仅给企业员工和当地百姓提供了方便,还极大满足了六沟高中学校师生和高铁站往来旅客的出行需求。”
李立军称,近两年全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形成了以主城区为核心、以重点乡镇为节点、以镇村为终端的城市、城乡、镇村三级公交网络,全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