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数字赋能,让文物绽放新光彩

发布时间:2024-01-03 11:34:00来源: 河北日报

 

  底蕴深厚的古建文物,像珍珠般散落在燕赵大地上;古朴典雅的古城古镇,铭刻着沧桑历史和时光痕迹……河北是文物大省,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摩崖造像、石刻以及近现代文物等种类繁多,品类齐全。岁月淘洗之下,如何让这些承载千年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火热的当代生活相结合绽放出新光彩?河北省文物工作者以数字化手段聚力赋能,不断加强文物保护,提升其感染力和影响力,古老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数字化”让文化遗产“永生”

  9月2日,记者登上正定南门城楼举目远眺,古寺古塔、古街古楼映入眼帘,美丽的正定古城迎接着各地游客。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正定县将恢复古城风貌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古城保护与现代旅游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

  而在高质量恢复古城风貌的过程中,数字化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隆兴寺为例,作为国内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隆兴寺充分反映出当时的建筑艺术审美观。寺内荟萃了丰富的碑刻、壁画、佛像等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为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才能将其长久保存下来?

  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简称河北省古建院)针对隆兴寺进行摄影测量建模、三维激光点云数据采集制作,完成档案资料、文物现状、工程资料、管理情况、研究成果、区划数字认定等调研评估工作。对隆兴寺内建筑、建筑基址、石刻、造像、壁画、壁塑等丰富精美、结构复杂的文物构成,进行全面详细的数字化信息采集,数据成果将为隆兴寺后续的保护、管理、展示和利用等工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运用数字化手段获取文物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的三维模型数据,可以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精度,避免了传统测绘当中人为测绘对文物的二次破坏。”河北省古建院数字信息部主任董旭介绍,数据成果的二次开发处理,还可以成为重要的展示资源,让文物活起来的同时,有效缓解游客给文物安全带来的压力。此外,当文物受到突发性灾害影响时,相关数据也可以作为保护修缮以及复原工作的重要参考。

  据介绍,自2016年以来,河北省开展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技术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了文物数据库和信息共享系统,完成了987处文物保护单位的数字信息采集工作。同时,还开展了文物安全监管系统建设,通过采集安全监管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移动应用和交换服务,实现文物资源和监管数据存储、传输、链接,提高全省文物安全监管效能。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对长城、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进行监测,形成动态数据资源库,构建安全监测数据平台,推动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

  数字技术让逝去的场景“复活”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是我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和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避暑山庄30余处园中园遭到严重破坏,现仅存遗址。

  近年来,承德市文物局联合中央美术学院组建避暑山庄数字化复原研究课题组,在对承德避暑山庄园中园数字化的建构探索过程中,“物质实体”被重新解析,“物理身份”也在不断突破。数字化手段为避暑山庄园中园的全景呈现提供了真实的可能与技术支撑。

  打开微信,对着墙上的二维码扫一扫,一座坐南朝北、阁高三层的建筑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手机上,通过数字化手段,在大火中湮灭的清代三大戏台之一的清音阁得以重现,游客通过手机,近距离、多视角、沉浸式探索清代帝王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这就是我们避暑山庄数字化复原研究的成果。通过对古建、历史、文化、艺术、园林等进行现代化复原研究与艺术展现,让损坏的古园林建筑‘上线’复活、云端‘再现’。”承德市文物局总工程师陈东介绍,数字化复原背后,有着大量艰辛的考证工作,他们要详细考证每一座单体古建筑的平面基础、大木结构、瓦面、外檐装修等数据,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对内部装修、室内陈设、景观布局等进行复原和梳理研究。

  依据所有考证数据,课题组最终绘制出一座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进而制作出该建筑的3D实体模型,还通过虚拟建模、国画创作、动态视频等,直观地展示出古建空间、形态及周边环境,损坏的古园林建筑得以“复活”。如今,已完成清舒山馆、梨花伴月、秀起堂、永佑寺等17处园中园遗址的数字化复原研究和假山、桥闸、清代写实风景画等3个专题研究,其余古建筑和园林景观的复原研究工作也正在开展中。

  承德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将不断推进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感应现实等,让数字化复原成果在更多的应用场景落地,为游客带来畅快的文化享受和鲜活的感官体验,充分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风采。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传承传播

  过去,博物馆、展览馆对文化的展示,主要采用橱窗展览、单向讲解等方式,缺乏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也缺少互动项目,难以让参观者产生情感共鸣,数字化技术则为观众提供了感知文化遗产的丰富手段,让观众可以获得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综合感官体验。

  打开河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在“三维赏析”栏目中,游客通过三维数字技术,零距离对话上百件活起来的文物。古老的纹饰、精巧的结构、定格的奇珍异兽,引领我们走向历史深处。近年来河北博物院积极探索利用科技力量助力文物活起来的有效途径,持续完善三维数据、影音资源内容建设,搭建藏品管理、数字化保护、预防性保护管理平台,以观众需求导向开展数据资源共享、文创开发、三维互动、智能导览等功能应用开发,不断提升文物数字化采集管理和展示利用水平。

  其中,河北博物院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成果亮点纷呈。通过展陈多媒体设备、三维互动设备等,将珍贵文物进行全方位、多形式展示,实现公众与精品文物之间的近距离交互;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导览与文创结合、服务与管理结合的设计思路,为观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AR眼镜智慧导览系统新探索,采用定制化的虚拟讲解服务,以全息影像呈现于游客佩戴的AR眼镜中……

  “数字技术与文物藏品的碰撞,必将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注入活力。”河北博物院副院长王然表示,该院将加速推进智慧博物院发展,把数字化广泛应用于征集、保护、展陈、教育、传播等博物院发展要素中,逐步提升博物院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水平,通过增强院藏文物数字化保存、数字化展示、数字化传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讲好中国故事。

  河北省文物局通过网络科技和智慧赋能,链接文物与当下人们的文化旅游生活,推出《跟着文物游河北》智慧语音导览图,一图在手,可阅可听,图文并茂,回溯河北深邃文脉,饱览河北风物胜景。同时,又推出《国保在冀》智慧语音导览册页,通过图文精美、轮廓清晰的线下明信片册页和智能便捷的国保智慧在线系统,进一步拓展了河北历史文化的传承传播方式。(记者史晓多)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