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两山”转化的“新城样板”
寒冬时节,本该寂静的大青山深处却有着别样的生机。一群可爱的野狍子悄悄地溜进村找寻美味;远处的山脊上,黄羊们正在看向远方;山脚下的雪地上,一串野兔的脚印通向灌木丛。天空下,雄鹰展翅翱翔,光影洒落,投下了千百年间人们印象中的北国模样。
然而,以前的大青山却是另一副“面孔”。草木稀疏,河水断流,这些自然的生灵在大青山近乎绝迹。正是日益恢复的生态环境,让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重现青山绿水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锚固生态安全格局,不断推进重点区域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打造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新城样板”,以全域生态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绿色发展。
10年间,绿色发展蹄疾步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揽山入城 一张靓丽新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城区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党委和政府相关部署要求,大力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全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向好。”新城区委书记赵永刚表示,通过多年努力,新城区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一乡一品”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在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方面,新城区形成了“生态修复+产业转型”“生态文化+产业延伸”“生态旅游+复合产业”的“新城模式”,诠释了“增绿添金、借绿生金、促绿成金”的转化路径。
2023年10月,新城区被授牌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这既是对新城区10多年来坚持“两山”理念的肯定,也是无数新城人在这里挥洒汗水所结出的丰硕成果。
如今,“生态新城”已成为新城区一张靓丽名片。
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新城区,经过多年生态修复,大青山前坡早已成为呼和浩特“绿肺”和北方天然生态屏障及区域性的生态廊道。
通过统筹实施生态环境修复提升、生态搬迁异地迁建、沟系治理、排污管网建设等工程,新城区构建起立体生态观光体系。
制定印发的《新城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巩固提升三年(2021—2023)实施方案》《新城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制度性文件,将“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评估指标20项内容细化为48项重点任务,制定了工作台账,明确责任领导和主要责任部门。
全面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形成共识、入脑入心,全民抓生态文明建设变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针对大青山综合治理,新城区提出“揽山入城”概念。进一步拓展城区绿化空间,让城区的水系、绿地与大青山前坡互联互通,治理力度加大,植绿面积延伸。
建设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基因库、小动物栖息地,进一步完善海绵城市、中小微湿地和雨水花园等生态功能,营造疏林草原风貌,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展示区。
新城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0%以上、河流水质优良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39.19%、林草盖度达63%以上……绿水青山的画卷带来和谐之美,更铺筑向金山银山转换的生态之基。
点绿成金 醉了游客富了村民
金秋十月,环境歌舞演艺、千古马颂实景剧、歌舞快闪等多场文艺活动在大青山脚下的敕勒川草原轮番上演,骑马、骑骆驼、民族服饰拍照打卡等丰富体验让游客流连忘返。
生态文旅产业发展的蓬勃表现,是因为“生态优先”。
围绕大青山、敕勒川,以前坡生态绿带为轴线,推进生态样本存储空间、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科技旅居等项目建设,持续丰富区域科普教育、商贸会展、精致露营等文旅业态,助推“生态+农业+旅游”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敕勒川草原景观文化旅游带。
“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如今的新城人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大青山脚下的甲兰板村以前有一片闲置已久的撂荒地,村民们说起来就摇头。“种啥都不行。”是大家给它的定论。如今,这里却变身成为集露营、烧烤、文艺演出、露天电影等功能为一体的“云端自由露营地”,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凭借着大青山“颜值”赚得盆满钵满的露营地,并不止这一家。大青山前坡大大小小的休闲露营地有近10家,这里无一不是“看得见山、摸得到绿”。
“过去咱们山上啥也没有,光秃秃的,风大了飞沙走石的。”水磨村村民李永刚回忆起过去,感慨良多,“咱们这地方土质不好,还缺水,撂荒地一片接一片。”
李永刚告诉记者,随着大青山前坡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村里人的日子也跟着一天比一天红火。“前些天,山里的野狍子和野鹿跑到咱村口的露营地找吃的,还跟游客玩了一会呢。游客说从没见过野生动物,下次来呼和浩特还要来咱这玩。”
以绿为底,点绿成金的故事在新城区频频上演。
美了生态,醉了游客,同样也富了村民。
近年来,新城区沿山一带城郊村落逐步从原有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都市农业、文化旅游产业转变。
2023年,沿山一带生态旅游项目累计接待游客860余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约4.51亿元。
依靠大青山这片“绿水青山”,村民们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金山银山”。
恼包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以生态优势赋能乡村振兴,大青山前坡“生态绿带”上的恼包村因地制宜,凭借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唯美的田园风光,已经吸引了海内外近1600万游客前来休闲度假,一时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网红村。
“这里望山见景、乡愁可寄,别有一番滋味。”游客徐长春告诉记者,“生态环境变好是吸引人们来这儿的主要原因。”
“环境好了,我们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恼包村村民冯林萍说。
讨思浩设施农业、水磨特色莜麦、古路板花海景观、大窑芍药观赏,发展形成了“百鲜草莓”“野马图葡萄”“兴盛园葡萄”“塔利蝴蝶兰”等特色品牌,呼和浩特市北部区域“一村一品”的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格局初具规模。
凭借着无处不在的“青绿”,一处处风光秀美、业态前沿、特色鲜明、人文内涵丰富的“新业态”日渐壮大。广大群众共享着生态建设的成果,人与自然交融出和美的画卷。
“我们正进一步聚焦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实现金山银山‘产值’,以‘山上做减法’呵护生态,‘山下做加法’提升业态,走出一条生态改善和经济增长双赢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赵永刚说。(记者 郑学良 通讯员 梁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