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江苏不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铁水联运”驶入快车道

发布时间:2024-01-16 10:19:00来源: 新华日报·交汇点

  江苏通江达海,水运资源得天独厚,全省已建成铁路总里程突破4500公里,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日益完善。铁路和水路均有运量大、成本低、绿色低碳等特点。近年来,围绕打造“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公则公”运输格局,江苏不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发展多式联运,提升综合运输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铁水联运是多式联运中的重要一种。据最新统计,2023年全省水路、铁路货运量累计12.6亿吨,同比增长6.5%。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内河集装箱运量232万、145.5万标箱,同比增长15.2%、19.9%。“铁水联运”量一路上扬。

  便捷高效,铁路通达港口连接着巨轮

  近日,一列满载光伏组件的海铁联运班列从盐城北铁路货场鸣笛驶出,开往上海港,再转海运发往欧洲。

  “‘盐城北—上海港’海铁联运班列每周二、四、六定班开行,企业出口货物上了火车,就等于抵达了上海港,快捷高效,该班列每货柜可为企业减少约1000元的物流成本。”省铁路集团新长公司副总经理奚鹏介绍,盐城北货场去年货运量中,海铁联运发运量占总发货量的90%以上。截至目前,公司管内已开通海安—芦潮港、袁北—北仑港、无锡西—广州国际港等10余条海铁联运线路,海铁联运共发送51775车、计1400143.2吨,去年发送车数同比增长78%、吨数同比增长79%。这些班列的开行,有力助推地方提高经济外向度。

  2023年,常州海铁联运运行形势良好,前10个月就完成发送重箱65166标箱,同比增长33.7%,提前完成全年6万标箱计划。

  “2018年、2019年常州—宁波港、常州—上海港海铁联运班列相继开通,海铁联运班列从最初的每周1列发展到现在的每周17列,发送量也从原来的每年1.2万标箱发展到2023年的7.7万标箱,累计为企业节约运输成本超亿元。”常州市交通运输局综运处史泽霖介绍,2020年以来,常州—上海港海铁班列已经成为上海港所有海铁班列开行线路中,发运量最大、运营最平稳的班列线路,并被上海港授牌“上海港海铁联运示范基地”。

  1月12日,连云港港口码头。放眼望去,集装箱货场十分壮观。通达港口的铁路,连接着巨轮,高效的铁水联运体系在海天之间把一个个集装箱送向目的地。

  “2023年连云港累计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量854012标箱,同比增长8.1%。”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集装箱事业部集装箱班列岗主任徐岳说,去年以来,连云港港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为中西部地区广大企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班列“一口价”产品,逐步做大铁水联运目标。

  “依托国铁尧化门场站及南京龙潭港铁路进港无缝衔接优势,公司推出南京—上海、淮南—南京等3条多式联运精品线路,已实现联运线路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定班期运营,保障物流运输通道的稳定性和时效性,积极为南京LG,滁州晶科光伏、隆基光伏等南京及周边重点企业服务。”南京晟海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时青松介绍,南京港2023年集装箱多式联运完成15.68万标箱,同比增长49.8%,保持内河港口第一,在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和减碳目标上取得成效显著。

  货种丰富,想企业所想急企业之所急

  2019年,常州市成立了海铁联运专业运输公司,以供应链思维为导向,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对标各种运输方式,制定合理运输价位。

  “海铁联运班列运营初期,货源包含柴油机、注射器、电缆、拖拉机配件、智能传感设备、医药产品、交通轨道配件等常州市传统优势产业产品。”史泽霖表示,近年来随着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新能源行业产品运输量大幅上升,海铁联运不断调整,2023年2月开通首条新能源整车海铁联运专列,去年共发送车辆超过1.7万台,成为常州市新能源整车出口的重要通道。

  光伏行业也是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另一块名片,在天合光能常州基地科技仓库,成箱的光伏组件成品等待装车发往世界各地。作为光伏行业链主企业,天合光能的销售区域已扩展到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货量较10年前增长了10倍以上,稳定的出货通道是保障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公路运输基本在300公里左右,300公里以上的运输,我们更多会采用多式联运的方式来做,比如铁路、水路连接,运力更加灵活充裕,有10%左右的运输成本削减。”天合光能全球物流负责人苏惠钟表示,海铁联运班列积极对接光伏企业,通过扩充运能,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出货通道,目前单一光伏产品已经超过总运量的10%。

  奚鹏介绍,为更好满足光伏企业旺盛的运输需求,在常态化开行“盐城北—克拉玛依北”“盐城北—格尔木”等光伏班列的基础上,后来又相继新增开行“扬州北—金塔”“扬州北—酒泉”“泰州西—包头西”等多趟光伏班列。公司推进实施“更主动、更紧密”的“下沉式”服务举措,选派员工扎根一线,助力光伏组件运输持续上量,确保光伏组件班列稳定发运。去年,公司管内共计发送光电极板12837车、367938.68吨,同比分别增加11994车、344369.98吨。

  “连云港港铁水联运的货种主要有徐州工程机械配件、轮胎,河南球石,合肥白色家电,东南亚木薯淀粉,华南地区瓷砖等。”徐岳对于去年以来货运量增长迅速分析说,主因一是在苏鲁豫皖等重要节点设立11个集装箱驻外办事处网点和河南营销中心,重抓“连货连运”和陇海沿线腹地市场,新开通盘古寺至连云港、合肥至连云港以及连云港至郑州、新乡西行班列,全面助力中西部地区货物出海。二是试点连徐“多式联运+抵港直装”业务流程,快速实现徐连海铁联运班列化运行高质量发展。三是积极融入“连淮徐”组合枢纽建设,与徐州陆港合作运营多式联运数字化平台,联手开发市场货源。

  “得益于南京及周边都市圈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出口欧美等地区的产品物流需求旺盛,以LG电器、晶科光伏、隆基光伏、江苏苏美达等重点企业为代表,主要外贸出口产品包括洗衣机、冰箱、太阳能组件、显示器、汽配、家具、日用品等,为沿江海铁班列开行运营提供了优良的基础条件。”时青松说,公司通过不断加强高效串联港口和铁路,“一站式”服务南京都市圈辐射范围内的外贸企业,货源还在增加。

  优化通道,打通堵点打造枢纽调整结构

  随着江苏高铁网络不断建设完善,京沪、陇海、新长、宁芜等干线铁路货运能力得到有效释放,拓展形成110多条多式联运示范线路和24条中欧班列线路,支撑着铁路货运量增速。

  华设设计集团副总规划师裴剑平表示,虽然近年来铁路货运发展迅速,但铁路货运在江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作用还未充分发挥,铁路货运量和周转量仅为3%左右;矿建、散杂货、石油、天然气及制品等大宗物资铁路运输也仅不到6%。简言之,江苏货运结构仍有很大的优化调整空间,铁路、水运货运量亟须进一步加快提升。

  “在当前背景下,围绕《江苏省推进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部署,进一步提升铁路货运量,推进铁水联运发展重点要加快完善‘三纵三横’铁路货运通道,特别是港口后方铁路通道建设。”裴剑平认为,针对当前我省铁路货运通道运能饱和、部分线路标准低、货运过江能力不足等瓶颈问题,可通过新长扩能,开通青盐、连盐货运功能等,加快完善沿海货运通道功能;通过北沿江高铁、宁芜扩能改造等建设,加快释放沿江通道西向辐射能力。依托货运通道与内陆场站能力建设,重点打造沿新亚欧大陆桥、沿江、沿海铁水联运通道。

  同时,畅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尤为关键。据调查,目前全省铁路专用线覆盖率不足,利用水平不高,约在55%左右,沿江沿海20个重点港区铁路进港率仅40%。“要以资源富集区、主要港口及物流园区为重点,加快建设铁专支线,形成干支有效衔接、多式高效联运的现代铁路集疏运系统,实现沿江沿海重点港区铁路专用线进港全覆盖。”裴剑平说。

  目前,全省有8条铁路专支线同时在建。按计划,今年要建成连云港经济开发区加工装配园区铁路专用线、滨海港铁路专用线、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等项目。

  南通洋吕铁路公司总经理赵国彬表示,洋吕铁路是通州湾新出海口国际一流港口建设的关键工程,连接四个港口并与宁启、海洋铁路接轨,是集铁海、铁水联运为一体的铁路专用线,去年一标段正式投入运营以来,主要为中天钢铁运送煤炭,目前已运送37列,共计7.3万吨。洋吕铁路未来前景可期。

  “同步还要进一步完善多式联运枢纽体系,提高货运节点服务水平。”裴剑平表示,在进一步完善南京龙潭港、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连云港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等既有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功能的同时,要加快推进徐州国际陆港物流基地、陆家浜货场、新沂公铁物流基地等一批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建设。充分利用江苏“六纵六横”高铁网资源,研究布局高铁物流节点和空铁联运枢纽,构建内通外联、高效便捷的高铁物流通道。另外,要丰富中欧班列产品内涵,拓展班列辐射范围;要积极创新货运模式,提高联运服务效能。

  奚鹏表示,公司正主动对接地方物流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泰州西、盐城北等重点货场扩能改造,推动现代铁路园、物流园、产业园“三园”融合发展,全面提升货运能力和物流服务水平。目前已与盐城市、泰州市签署相关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项目代建协议,推动实施盐城北、泰州西站铁路货场扩能改造工程,共同打造区域性铁路物流园。

  徐岳介绍,今年计划推进徐州、郑州等班列入图,发展合肥等重要节点班列业务,加快徐州等地区空箱中心建设,推进空箱前置和船公司设立还箱点,结合“一单制”开展内贸业务,力争海铁联运完成85万标箱,上下水箱量完成2.5万标箱。

  “围绕海铁联运,常州将继续在‘一单制’和‘一箱’发展上发力,推动平台建设,打通信息壁垒,形成高能级的物流枢纽网络,让资源要素主动向常州集聚。加快集装箱空箱流转中心建设,让进出口物流运输通道更加通畅。”史泽霖说。(梅剑飞 田墨池 许愿)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