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奋进态势 实现量质齐升
时间,是年轮的更迭,亦是发展的刻度。
2023年,于内蒙古而言,注定不平凡。
回眸2023,内蒙古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锚定闯新路、进中游目标,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紧抓快干,交出了一份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的高分答卷。
展望2024,全区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向前进、向上走、向高攀,一个朝气蓬勃、不断前行的内蒙古正款款走向美好明天。
紧抓快干 吹响“进”的号角
冬春之交,北疆大地,活力潮涌。
在远景巴彦淖尔大型叶片制造基地项目现场,“大干快上”的火热气息扑面而来。现场测量、绑扎钢筋、支模板、浇筑混凝土……建筑工人们顶着严寒奋战在第一线,争分夺秒抢工期、抓进度。
作为远景能源在内蒙古投资建设的又一重要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年产400套100米以上超大型复合材料智能叶片能力,预计年产值超10亿元。
过去一年,内蒙古坚持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紧抓快干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吸引远景、明阳等大批“链主”企业不断追加投资、扩大规模。全区新能源累计装机规模突破9000万千瓦,全年新增新能源装机超3000万千瓦,实现新能源总装机、新增装机、发电量“3个全国第1”。新能源产业成为拉动全区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强劲动能。
就2024年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能源全产业链要力争完成投资3000亿元,新增装机规模4000万千瓦以上、提前一年实现超过火电装机规模的目标,力争新能源装机新增规模、在建规模、总体规模保持全国第1,总之全国新能源头把交椅不能丢。
新的一年,坚持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的冲锋号再次吹响、振奋人心。
自治区人大代表、远景北方科技有限公司鄂尔多斯总经理俞乐说:“我们将持续推广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的成功经验,在内蒙古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新能源装备、新能源电池、绿氢、冶金、化工等不同产业类型的零碳产业园,助力内蒙古打造绿色工业新高地。”
强链壮群 积蓄“进”的动能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这12个字为内蒙古扎实开展今年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较往年,今年“进”的动力更显强劲。
如何进?怎么进?从哪里进?正在召开的自治区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广泛热议。大家一致认为,“以进促稳”就是要把“进”作为方向和动力,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不但要在发展速度,还要在发展质量、发展效益上实现“进”的目标。
“工业是强区之基,兴区之要。”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杨茂盛表示,新的一年,全区工信系统将以做大工业总量为目标,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坚持优化存量、做大增量、提升质量齐抓并举,加快构建内蒙古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闯新路、进中游提供坚实支撑。
杨茂盛建议从五个方面发力,推动全区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推动‘1+7’政策体系落地落实,用足用好产业政策;坚持群链一体化发展思维,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抓实项目投资,全年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200个以上,当年计划完成投资6000亿元;锚定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大抓工业招商,吸引更多头部企业、龙头企业来内蒙古落户;创建高水平工业园区,集中打造一批总量规模大、发展质量高、产业特色突出的工业园区。”
乘势而上 保持“进”的态势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居全国第3;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居全国第7;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8%、居全国第2;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0.4%、居全国第3;
……
以数观“形”。一组组亮眼数据,让内蒙古“好”的态势更加明显,“进”的势头更加强劲,更加坚定了新一年全区上下乘势而上、再攀高峰的信心和决心。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既是“动员令”,也是“施工图”。锚定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内蒙古站位高,方向明,思路清。代表委员们精神振奋、信心满怀。
“新的一年,乌兰浩特市将围绕‘提升、创新、推动、打造’4个方面向前进。”自治区人大代表,乌兰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宇说,立足“提升”,继续坚持民生城建理念,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立足“创新”,深入开展“十县百乡千村”创建行动,高标准打造义勒力特、高根营子等7个示范嘎查村;立足“推动”,实施多个养老服务项目,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养联体”服务体系;立足“打造”,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着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
自治区政协委员、赤峰市喀喇沁旗副旗长比其格图表示,2024年喀喇沁旗将聚焦抓产业、建平台、促投资、优环境,大抓项目建设,突出产业升级,注重城乡统筹,切实改善民生,确保安全稳定,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喀喇沁新篇章。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新征程上,以奋进之姿奔跑在高质量发展跑道上的内蒙古,值得期待。(记者 康丽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