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小卫星”眼观六路 提供更多精准服务
2月1日,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数据中心三室工程师巩加龙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工位,打开电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巩加龙熟练地调出湖南长沙的卫星影像,按照之前已经分好的类别,导入农作物长势分析的算法和模型,长势监测的结果就出来了。
手指着电脑屏幕,巩加龙对记者说:“别看现在所有农作物都是绿色的,其实它们反射的太阳光谱不同,由此可以区分出农作物类型,长势好坏也一目了然,绿色区域长势较好,红色区域长势较差,把这些反馈给农户,就知道哪里需施肥,哪里要浇水了……”
除了监测长势,在农业方面,“吉林一号”开展耕地资源与农业设施信息分布提取、农作物种植结构、耕地土壤墒情与作物干旱监测、农业灾害监测和产量预测等。“过年期间,我们24小时待命,监测南方农业生产,如果有突发情况随时上岗。”
巩加龙监测农业所用到的卫星,就是长光卫星自主研发的遥感卫星。
2023年6月15日,“吉林一号”卫星完成了“低成本、低重量、低功耗、高分辨”的迭代升级,以“1箭41星”的方式成功发射升空,不仅再次刷新了长光卫星中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纪录,而且把吉林一号组网卫星数量大幅提升至108颗,制造卫星数量超过130颗,打造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随着‘吉林一号’组网卫星数量的增多,数据拍摄的范围更广了,拍摄频次更高了,分辨率也越来越清晰了,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我们服务的范围逐渐扩大,用户数明显上升。”说起这些“小卫星”,在长光卫星工作7年的巩加龙如数家珍,“可以通过卫星直接服务全国各地多个行业,让我感到非常自豪。”
冉冉升起的“新星”,带动背后一大批相关企业迅速崛起,产业链逐步形成——上游包含奥普光电、见真精密机械及长光辰芯等航天制造相关企业;下游则囊括为农业、林业、气象、海洋、资源、环保、城市建设等领域提供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的300余家企业,上下游衔接、资源互补,构成航天信息产业集群。
“我们的卫星数据对大众免费开放、对合作伙伴深度开放。通过免费服务大众,推广遥感数据应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基于遥感数据应用服务开发,形成更多样化、多元化的遥感应用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培育航天信息产业生态。”长光卫星数据中心三室主任朱瑞飞介绍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