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遂昌:一张底图绘制乡村振兴新画卷
2月3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2月4日,在文件发布的第二日,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在杭州发布了乡村振兴分类底图新成果。
这是全国首例以“自然村”为颗粒的村庄基础数据库、村庄基础图册、村庄发展指数、乡村振兴分类底图,实现了一张底图绘全局,一套数据理家底,一个指数判潜力,一本图册供决策,为众多山区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借鉴。
为何要有这张底图?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浙江省农村发展进入加速演变阶段,在农村人口外流、村庄数量平稳减少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如丽水、衢州等地的山区县,每个行政村均含多个自然村,自然村之间资源禀赋、文化特色等各不相同,哪些乡村能够振兴、哪些村庄需要缩减,如何优化村庄布局、实现资源精准高效配置等,成了当前亟需直面的问题。
作为浙江典型的山区县,丽水市遂昌县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优良的农林产业、完好的传统建筑和独特的山水格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遂昌境内行政村有201个,自然村更是多达1640个,且大部份自然村地处偏远、分布散落、各有差异,这成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困惑和难点所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要“科学有序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布局”。2022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提出,“明确村庄分类,优化村庄布局,分类推进乡村振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
基于国家政策,结合县域实际,针对乡村困惑,遂昌县2023年初提出绘制进退有序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并在浙江农林大学技术支持下,尝试从“摸清家底、理清资源、认清潜力、分类推进”四个关键点入手,依托高校资源,聚焦最小颗粒度的“自然村”在全县范围进行乡村分类大调研。
“乡村有什么,乡村如何振兴,面对这两个共性问题,我们绘制了‘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从‘摸清家底、理清资源、认清潜力、分类推进’四个方面,给出了乡村振兴的遂昌模式。”发布会上,项目负责人、浙江农林大学挂职遂昌的副县长严少君道出了制作乡村振兴分类底图的背后原因。
经过近一年努力,最终遂昌形成了包括“一库一册一图一指数”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为乡村分类引导、精准施策,加速实现乡村振兴宏伟蓝图找准有力基点。
乡村振兴的遂昌模式
“一年前,我们充分发挥遂昌—浙江农林大学‘全校服务全域’合作机制作用,启动了涉及遂昌201个行政村、1640个自然村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绘制工作,目的就是要因地制宜安排村庄布局,不搞‘一刀切’式的村村振兴,而是进退有序推进村庄建设,这既是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推进山区县共富先行的一项务实之举。”发布会上,遂昌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谭国庆表示,发布会的举行,标志着全国首例以“自然村”为单元的乡村分类推进底图绘制工作已经完成。
据悉,遂昌的大调研是把各个村庄人口、产业、经济、土地、村庄风貌等多方面发展信息,收集录入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且动态更新,直观呈现各村庄位置、范围、周边环境以及基本情况、当前状况、未来规划等信息。
在浙江农林大学专家的技术支持下,遂昌县通过“以数绘图、图库结合”的形式,形成了数据“包容共享”,信息“迭代更新”的遂昌县“村庄基础数据库”,信息“可查询、可编辑、可共享、可更新”,实现“一套数据理家底”;同步编制形成一套“村庄基础图册”,融合了乡镇层面、行政村层面以及自然村层面村庄信息,涵盖各个村庄多方面发展信息,通过“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大维度数据,为各乡镇、村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实现一本图册供决策;利用建立的数据库,结合县域现状特征与发展态势,通过多维度评价模型选取人口现状、资源禀赋等七大方面指标分析优化、加权计算得出“村庄发展指数”,综合反映村庄发展现状和潜力,达到“一套数据理家底”;根据指数和村庄发展状况及需求划分为特色保护型、城郊融合型、搬迁撤并型、整治提升型、集聚建设型等类型,搭建“乡村振兴分类底图”,为后续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等提供重要参考,实现“一张底图绘全局”。
“乡村到底有什么,以往的数据只能到乡镇,最多到行政村,但遂昌县能够细化到自然村,并把各项数据摸准摸透,这在全国是第一个!”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问题著名专家顾益康高度肯定了遂昌县的做法。
发布会上,浙江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蒋伟峰表示,此次遂昌县借助和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契机,率先探索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庄分类指导乡村发展之路,正是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有力有效的实际行动,也给浙江省科学有序引导村庄规划建设,系统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创建了示范样板。
成果的生命力在于转化。“接下来,要把‘纸面上’规划转化成可感可及的实实在在成果,在全面深化‘千万工程’新征程中,再当先锋、创示范,以乡村振兴分类底图,引领乡村进退有序发展,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蒋伟峰说,“同时,要强化经验总结,深入挖掘亮点和特色,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遂昌经验和遂昌样板。”
校地合作走深走实
2月4日发布的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是校地合作的又一项重要成果,但这并不是遂昌县与浙江农林大学的第一次“牵手”。
“浙江农林大学和遂昌是多年工作战友,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发布会上,浙江农林大学校长沈希介绍,自2004年起,浙江农林大学便派遣科技特派员入驻遂昌。2008年,浙江农林大学在全省率先开启了法人科技特派员服务遂昌的新模式。2022年,浙江农林大学再次迭代升级,提出和实施推进“全校服务全域”战略,为绘就“千村示范、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探路打样。
据了解,“全校服务全域”工作开展以来,双方围绕遂昌县发展实际问题,聚焦“千万工程”,围绕平台共建、产业共推、人才共育、乡村建设、党建联建等重点领域,双方合作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第一批“百校联百县兴千村”名单、入围全省共同富裕机制创新类试点和全省第二批林业增汇试点县创建单位、入选省林业推进共同富裕试点县和省乡村振兴综合试点项目等。
针对这次分类底图大调研工作,学校高度重视,发挥大学人才、科技的独特优势,派出8个调研团队,和遂昌干部一起,到全县20个乡镇(街道)、201个行政村、1640个自然村,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大调研团队建立了“1位遂昌干部+1位浙农林大老师+3位研究生”的“1+1+3”人员架构,师生们通过“一村一组调查、一村一图航拍、一村一表填报、一镇一村核实”的方式,摸清了各自然村的真实情况、得出了精准全面的数据,为分类底图绘制提供了科学支撑。
发布会上,蒋伟峰表示,希望遂昌—浙江农林大学校地合作走深走实,浙江农林大学发挥智力优势,助力遂昌品质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和美乡村全域提质,校地共建品牌进一步打响,结出更多的硕果,为全省校地合作提供更多可学可鉴的经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