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智能化 绿色化 链长制 山西转型发展积厚成势

发布时间:2024-02-20 10:25:00来源: 人民网-山西频道

  尽管是春节前夕,但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晶科能源项目建设现场,依旧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光伏全产业链项目——晶科能源“年产56GW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是山西省重大转型项目,目前已进入冲刺“关键期”,要确保第一条生产线3月26日如期建成投产。

  “转型发展蹚新路”是山西发展的使命。当前,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三晋大地呈现勃勃生机。

  能源保供用上“智慧大脑”

  上午10点,在潞安化工集团高河能源公司供电一队配电室内,提前设置好路线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开启了整点自主巡视任务。仅用了8分钟,它就完成了覆盖60个点位的变电站立体化巡检。

  同一时间,该公司智能掘进驾驶舱,技术人员正通过一键启动,对井下掘进机进行远程操作。调度中心里,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采煤场景,井下的安全生产状况和设备的运行状态一览无余。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一线当过掘进机司机,那时候掘进工作面工况复杂、环境恶劣,驾驶视线也不好,截割头位置、截割臂的摆动速度等操作基本是凭经验、凭感觉。”高河能源机电部部长张凯说,如今,智能掘进工作面实现掘进机可视化远程操作、掘进辅助装备集中控制、各类设备运行状态实时动态感知和监控。简单来说,就是采煤工作面越来越“聪明”了。

  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之一,高河能源公司10个大类72种智能化应用场景,31个固定作业场所全部实现了远程控制、无人值守、智慧巡检。

  智能化不仅带来了好体验,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降低工作面当班人数30%,工效提高45%,采煤机司机和支架工不再需要长时间跟机作业,摆脱了综采工作面煤尘笼罩的作业环境,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如今,煤炭开采、生产这一曾经科技含量低、安全隐患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拥抱智能化、数字化。截至目前,山西10座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全部建成,全省累计建成118座智能化煤矿、1491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

  在山西,传统矿井的作业方式被彻底颠覆,不断升级的智慧元素,为增产保供、安全生产增添了底气。煤炭产量在连续两年每年增产1亿多吨的基础上,2023年再增产5743万吨,达到13.78亿吨……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彰显了山西担当。

  当前,山西煤炭行业仍以采掘工作面智能化建设为重点,正转向全矿井智能化建设阶段。2024年全年,全省将新建成智能化煤矿150座。继华为煤矿军团全球总部2022年落户山西太原、众多智能化厂商在山西投产研发制造之后,日前召开的山西省煤矿智能化建设现场交流会透露:省级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即将上线运行,将进一步推动煤矿智能化产业集群化、链条式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贡献。

  能源转型加速逐“绿”前行

  走进位于晋中市的吉利甲醇重卡项目总装车间,机器轰鸣、工人忙碌,一辆辆动力强劲、外形威武的甲醇重卡正在等待最后检测……在这里,每40分钟就有一台甲醇重卡下线。

  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主火炬塔用的绿色低碳甲醇燃料和为燃料提供运输保障的远程星瀚甲醇重卡,全部由吉利汽车晋中基地生产制造,煤炭大省山西一时间备受关注。

  “与煤炭和石油相比,甲醇具有燃烧清洁、温室气体排放少等特点。据测算,如以甲醇代替煤炭作为燃料,排放的PM2.5将减少80%以上,氮氧化物减少90%以上。”晋中市工信局总经济师彭鹏说。

  甲醇是移动的“电”、液态的“氢”,是全球公认理想的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目前晋中市已打通甲醇全产业链体系,形成醇、运、站、车、捕的循环生态,全面覆盖从二氧化碳捕集制甲醇、甲醇运输、甲醇汽车推广和甲醇加注站建设等多元场景。

  为持续推动甲醇产业发展,山西省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全省甲醇汽车推广应用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加速甲醇汽车推广的一揽子措施,持续优化甲醇汽车使用环境,推动甲醇汽车推广应用取得突破,为山西省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供支撑。

  “双碳”目标下,如何实现绿色低碳高效发展是山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山西坚定扛起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政治任务,深入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风电、光伏、氢能、地热能……全省能源产业“朋友圈”不断扩大。

  下一步发展思路也清晰可见——统筹优化布局风电光伏和支撑调节电源,分步骤重点建设晋北风光火储一体化外送基地、忻朔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晋西沿黄百里风光基地、晋东“新能源+”融合发展基地、晋南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分布式能源多领域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从聚焦集中式做大做强、分布式做优做精两方面入手,持续扩大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提高装机占比。

  2024年1月5日,山西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项目在大同正式开工。这是山西新年开工建设的首个重大项目,是国家推进“双碳”目标布局的12个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之一。该项目预计2025年底建成投产,依托大同—天津南外送通道,每年可向京津冀输送清洁电力270亿千瓦时,成为山西新能源产业、沉陷区治理、生态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样板工程——山西能源战线向着新目标奋楫前行的号角已吹响。

  “链”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最近,山西定襄县的一家风电零配件生产企业,正在为越南的客户生产直径达8米的风电塔筒法兰。这个大圆环,是风力发电机上风电塔筒的连接件,能让高耸的风电塔保持屹立不倒。

  “之前我们企业对大尺寸的环锻件不敢接,因为山西高速的涵洞最宽为8米,超过8米就运输不出去了。”山西天宝集团办公室主任赵延军说,正当企业为这个难题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地政府实施的“链长制”,让集团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太重集团是山西省风电装备产业链的“链主”,他们技术人员的到来,让天宝集团实现了技术瓶颈的突破——采用“分段式塔筒”。山西天宝和“链主”通过多次试验,目前“能达到分开以后它的变形量在1毫米之内”。

  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其目的在于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山西以此为抓手,以做强“链主”企业为依托,培育10条重点产业链,并深入推进补链延链建链强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步发力。

  在风电装备产业链上,目前,太重集团所在地成立的风电装备产业联盟,来自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纷纷加入,链上单位由12家变为66家,基本覆盖了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

  在光伏产业链上,山西对接引进了一道新能源、海泰新能、晶科能源等多家光伏企业、项目落地各市。其中晶科能源的加入,弥补了全省光伏产业链拉棒、切片环节缺失,形成中来—晶科的上游产业链发展格局。

  在特钢材料产业链上,太原市尖草坪区、中北高新区和太钢集团形成三方合力,聚焦下游深加工环节,吸引高端制造企业落地投产,签约5个项目,总投资17.55亿元。

  …………

  产业链,成为三晋大地上一个闪亮的发展“航标”。2023年1—11月首批省级十大重点产业链营收4420.5亿元,同比增长23.9%。目前,省级十条重点产业链均具有比较优势,全省各市也同步进行了市级产业链培育。

  这跃动的数据,是奋进的足音。眼下,新动能加速成长,转型发展积厚成势,山西向着“到2025年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到2027年为基本实现转型打下决定性基础,直至2030年基本实现转型”的目标迈出新步伐。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