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辣滚烫,苏州营商环境再起春潮
连续5年入选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连续4年获评江苏省民营企业心目中“最优营商环境设区市”,新春伊始苏州再一次聚焦营商环境建设。
2月18日,苏州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明确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打响“苏州最舒心”服务品牌,建设人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富之地。
当下,苏州各个板块在营商环境上各自发力、春潮涌动。
打造最优“软实力”
“只用了1个工作日,就实现了多证齐发,而且还送证上门。”2月20日,让苏州东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小华没想到的是,“我们的项目实现了‘拿地即开工’。”
此举是吴江区落实苏州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的具体行动。当日,吴江区行政审批局持续开展“项目提速 送证上门”暨“助企直通”专项服务首场活动,现场受理并集中审批完成该区重点项目的手续核发。
“营商环境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体现在项目审批的每一个细节上,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项目审批的各个环节只有主动介入并前置服务,才能避免企业来回折腾。”吴江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任苏俊说。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是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最强活力园区”目标,亲商服务是苏州“园区经验”的重要内涵。
记者从苏州工业园区获悉,今年,园区将从提升营商环境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水平,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等方面入手,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是苏州工业园区重点引进的外资企业,现已成为博世在中国最大的制造和研发基地。该公司总经理张颖表示,企业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当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去年,该公司投资约70亿人民币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在园区顺利奠基。
比学晾晒“软服务”
2月19日,张家港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暨作风效能建设大会,提出将坚持“多设路标、不设路障”的要求,帮助企业稳预期、增信心。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在张家港盛虹动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晓晖看来,今年2月刚获批的盛虹动能新型储能技术(苏州)研究院,以及集团去年在张家港建设的储能电池超级工厂项目,审批速度远超预期,正是“张家港精神”的生动体现。
近日,苏州银润光电研发销售总部项目暨A轮融资签约仪式在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举行,该项目预计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额100亿元。“这次签约,就是看中了这里突出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前景广阔的发展优势。”苏州银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向阳介绍,其公司正积极布局新能源及绿色低碳产业赛道,新产品的光电转换效率等各项指标和性价比可超越现有进口产品,真正实现国产化替代。
在苏州高新区,当地提出在强化既有企业服务基础上,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全要素服务保障,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企业及人才的获得感、满意度。
当前,苏州高新区要求全区上下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理念,切实做到精心服务、精细服务、精准服务,更大力度提升“软服务”,把任务细化到每季、每月、每旬,常态化开展“比学晾晒”,全力以赴攻项目、促消费、稳外贸,全力冲刺“开门红”、夺取“全年红”。
全面兑现“马上干”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持续完善大走访、政企恳谈会等机制,面对面听取企业意见,点对点协调解决问题,推动政策全面兑现,更加让企业有感。”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在2024年苏州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如是强调。
近日,太仓市开展实地调研走访,了解企业诉求和面临的困难。“企业年产值突破4亿元,员工也从1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但停车位不够用了。”位于岳王科技创新产业园的鸿基伟业(苏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行政经理顾晓文,向走访人员提出了建设临时停车场的诉求。很快,在多方努力下,厂区附近临时停车场建成投用。
在常熟,营商环境迎来再升级:企业只需进一扇门或通过一个平台,就能实现政策“一站”汇聚,诉求“一键”直达,服务“一网”通办。“我们将聚焦企业全周期、产业全链条需求,高标准建设‘线上+线下’一体融合的企业综合服务体系,打造市场化、社会化的企业综合服务生态链。”常熟市行政审批局局长方宇表示。
2月19日,姑苏区“谷”系列产业园科协揭牌成立,首批吸收科技企业23家、会员30名。记者了解到,这是姑苏区成立的首个产业园科协,将助力企业向“高”攀升,加“数”赛跑。
吴中区提出“马上就干,全力以赴优环境”,要求真正做到问需于企、问计于企,推动资源供给更好更快匹配企业需求;要跟踪推进、攻坚破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企业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切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的发展红利;要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擦亮“吴优办”营商环境品牌。
眼下,相城区正携手苏州国际发展集团,大力推进长三角数字金融城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对相城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化苏州高铁新城片区开发具有积极意义。该集团党委书记张涛表示,相城营商环境优良、政策体系完备,有力推动了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进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