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春节假日“热辣” 文旅市场“滚烫”
2024年春节假期,点燃了各地文旅市场。
在安徽省宣城市水东古镇、月亮湾等多地,民宿均出现了“一房难求”的景象。
据统计,假期期间,宣城市共接待游客416.91万人次,同比增长73.71%,其中近半游客来自省外;实现旅游总收入23.56亿元,同比增长91.51%,过夜游客量相较往年明显增多。
这是2024年春节期间,宣城文旅交出的成绩单。
随着文旅大热,许多人将其形容为“泼天的富贵”,而殊不知这背后,从来就没有一次成功诞生于偶然。
聚焦自媒,抢抓流量营销
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想要提前给假期文旅预热,自然少不了抢抓流量机遇,而宣城在这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
春节前夕,宣城文旅通过建立自媒体矩阵,邀请宣城本地网红达人共同参与宣传,多手段开展营销工作,同时,特邀家乡在宣城的影视明星担任文旅推广大使,并发布多条视频欢迎游客朋友来宣城过大年,全网点击量过百万。
不仅如此,上海虹桥高铁站出现了“中国文房 诗意宣城”的城市形象展示;“来泾县过大年”主题宣传亮相上海铁路“复兴号”列车……宣传期覆盖春运高峰,极大提升了宣城城市知名度。
即便在春节假日期间,宣城文旅也没闲着,市文旅局及各县市区发布“寻龙安徽”“非遗过年dou来播”等多主题宣传视频超80条。其中,泾县发布“来泾县过年”抖音话题挑战赛,通过拍摄“泾县过大年”系列游泾县的宣传视频,并在多家自媒体平台同步发布,让网红达人们的视频,成为宣传当地特色旅游的重要媒介。同时,建设文旅推荐官队伍,在春节期间,进景区景点、进体验店等,直播泾县文化旅游节庆民俗活动。
通过多角度、多平台、多方式抢抓流量,着实让宣城文旅在互联网上火了一把。
传承非遗,主打民俗文化
流量再高,也要有实打实的内容与之配套。
“民俗闹新春 欢乐宣城年”第二届春节民俗文化季,就是实打实内容的最好载体。舞龙灯、扎鱼灯、畲族婚嫁……春节期间,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在宣城市北门老街集中亮相,平均每日吸引3—4万人次前来观赏,带动消费超百万元。
除了主城闹市的民俗展演外,各县市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在持续进行。
宣州区沈村镇、水阳镇等乡镇的“舞龙灯”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和游客,现场敲锣打鼓,热闹非凡;郎溪县新春民俗大戏“降福会”场面壮观,来自苏皖两省的3000多村民身着彩衣相聚胥河两岸,为新的一年求吉纳福、辟灾保安;广德市太极洞景区每天开展非遗表演《舞龙》活动,吸引2万余游客前来观赏;绩溪县11个乡镇推出多达30多场非遗展示展演和群众文化汇演活动,其中伏岭镇板龙舞、“四十同庚祭社”活动、五隅吉庆锣鼓展演、秋千抬阁等特色年俗活动相继上演;绩溪县瀛洲镇举办的乡村春晚在千年古村仁里精彩上演,由民间自编自演的节目轮番上演,乡味十足的“火熥秀”,为村晚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多样的民俗表演,让游客在宣城感受到了厚重的“年味”。
创新活动,引爆节日市场
有了流量和内容,如何再添一把火,把游人留下?
春节期间,作为宣城境内自驾游的首选,青龙湾、桃花潭、查济、宣纸文化园、水墨汀溪、马头祥等“皖南川藏线”沿线景区景点吸引了大量自驾游客。“杀猪宴”、打糍粑、篝火烟花晚会……为了让往来游客留下来、住进去,各式特色文旅活动每天都在“皖南川藏线”上演。
除了“皖南川藏线”沿途,各地为了留住游客,也是花样百出。
宁国市夏霖景区探秘、华东大裂谷登山、山门洞打卡、龙门滑雪等旅游项目备受青睐,假期客房出租率达80%。
泾县联合178家民宿,开展来泾县过大年“泾喜好宿”活动,推出泾喜随心选优惠套餐。游客可自由选择全县范围的民宿(酒店)搭配入住。
绩溪县举办“龙吟山水间 璀璨徽之源”2024龙舞迎新春展演、仁里大型烟火灯光秀、2024绩溪首届乡村旅游嘉年华晚会和仁里鱼龙舞市集等活动,花式呈现绩溪地方特色。
旌德县路西茶园、旌歙古道等乡村旅游点成为热门打卡地,还举办了凫山烟花节,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去观赏。
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宣城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城市公共空间也通过开展诸如“过大年 看大戏”“图书馆里过大年”“博物馆寻‘龙’记”等项目,为市民带来精彩戏曲演出、趣味阅读、博物馆寻宝等充满年味的活动。
有效监管,提升服务品质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玩得好,还要玩得满意。”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傅广武说。
春节假日前,宣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文旅行业安全大检查。为坚持文明旅游,A级景区、星级饭店均设置文明旅游宣传点,提醒游客绿色出行、文明用餐、践行“光盘行动”,树立文明、健康、节约、绿色旅游新风尚。
为实现假日市场“安全、有序、优质、高效、文明”的目标,宣城市加大执法密度,假日期间,实行领导带班到一线检查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00余人次,检查文旅经营单位超300家次。截至目前,假日期间整个宣城文旅市场未收到突发事件报告及安全责任事故报告。
这个春节,宣城文旅用不懈努力,不仅接住了这“泼天的富贵”,也留下了游客的欢声笑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