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南京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6.80件 位列全国第三

发布时间:2024-03-13 09:18:00来源: 南京晨报

  2月26日,先声药业的重要关联企业先博生物细胞治疗创新药物产业化基地项目签约落地江北新区,将用于其自主创新研发的通用型CAR-NK细胞治疗产品和BiTE 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产业化。

  据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南京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6.80件,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三。

  知识产权有效支撑产业强市建设、驱动高质量发展,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城市科技集群百强排名,南京位居全球第11位、中国第4位。

  知产量质齐升

  多项指标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南京有效专利量达410664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量139331件,占全省总量的26.34%,占全市专利有效总量的比重为33.93%。

  2023年,南京发明专利授权量28565件,位列全省第一,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26.47%,占南京专利授权总量的41.52%,占比位列全省第一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38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底,南京有效发明专利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数字经济产业有效发明专利量占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比重达59.98%,居全省第一。

  创新产业集群知识产权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23年底,南京“2+6+6”创新型产业集群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0.47万件,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新型材料产业有效发明专利量均超过两万件。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产业、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基因与细胞和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迎来发展“奇点”,2023年发明专利新申请公开量均达到有效发明专利量的2.5倍以上;元宇宙、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明专利新申请公开量均超过1万件。

  知识产权金融持续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南京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共803件、金额99.1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07%、26.65%。南京市首创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创新”被国务院作为自贸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创新动能澎湃

  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是现代半导体产业的核心技术,贯穿芯片设计及制造上下游,对于我国建设独立自主的半导体产业链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去年6月,历经三年多的技术积累、数百名工程师的努力,芯华章发布了国内第一台验证规模超百亿的硬件仿真产品——桦敏HuaEmu E1。

  从2020年企业创办以来,芯华章基于自主研发拥有超过180件自主研发专利申请,自主EDA工具七大产品系列、十多款产品已全部推向市场,完成了对数字验证全流程的完整覆盖,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2023年企业实现销售额增长113%,并首次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现在芯华章正联合中国科学院承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我国建设独立自主的半导体产业链贡献力量。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南京重点产业集群中,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3大产业集群有效发明专利量均居全省第一,其中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有效发明专利占全省的61.19%。

  让专利成为发展红利

  支撑产业强市建设

  产业创新越来越尖端、科技迭代越来越快,想要获胜,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研发努力,也需要从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的全方位助攻。

  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刚刚公布的省知识产权建设示范第一批典型案例中,南京共有7个案例入选,涉及知识产权服务、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类型。

  近年来,南京通过建设“线上云+线下站”沉浸式服务模式,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打造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实现高效的一站式服务,让企业在“家门口”即能享受贴心服务,解决服务上欠“方便”、业务上欠“专业”、时效上欠“快捷”的问题,为企业创新注入知识产权原动力。

  2月19日上午,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暨产业强市推进大会。大会提出,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高水平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新领域、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产业强市建设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新需求,也对知识产权工作赋予了新任务。

  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南京将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运用,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知识产权社会服务效能,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强化宣传培训,促进知识产权公众素养的提升和保护氛围的营造。在加强知识产权运用转化方面,将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盘活存量专利,建设运营重点产业专利池,促进专利成果向发展“红利”转化。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