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河区:攀“高”向“新” “科创森林”生机蓬勃
面向未来的思考中,科技创新这个“变量”一直被高度关注;落在现实发展中,把“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的努力则一直在加码。
3月11日,合肥市包河区召开全区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亮出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答卷:2023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29家,平均每个工作日净增一家,总数达851家,居全省县(市)区首位,而科技创新全国百强区排名则提升至第23位。
数据可见,包河区种下的“科创森林”,已是生机蓬勃。
深入地观察可以看到,无论是全区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吹响强有力的“号角”,还是2024年会有更多新平台、新赛道、新互动的发力,种种努力都折射着这片热土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的奋力攀升,在科技赋能产业上的持续提升。
搭建科创“种子”孕育平台
在位于包河区花园大道的合工大智能院里,郭帅领衔的艾瑟沃机器人科技公司,是专门针对排水管道缺陷开展人工智能检测研究的团队。然而创业初期,创始团队既缺资金又缺人才,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瓶颈。
了解情况后,智能院与包河区政府主动上门联系,帮助郭帅团队先后获得科技培育专项资金和创新创业扶持计划项目资助。很快,团队实现就地成果转化,在合肥市小西河段等多处投入工程应用。
大平台对区域创新与产业推进的作用不言而喻。合工大智能院副院长周琪介绍,作为合肥市最早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智能院探索构建了校企合作“共生式”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合作模式,在高校和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截至目前,累计孵化科技企业162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家。
而谈及智能院缘何落地包河,周琪回忆,2017年2月,为支持智能院顺利入驻,包河区政府迅速腾出经开区办公大楼无偿提供智能院使用,连续3年每年提供2000万元经费全力支持智能院发展。2021年初,智能院搬迁至研发中心以来,大圩镇政府又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服务,为智能院营造了安全优美的发展环境。
在此基础上,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转,也将更好地为产业发展助力。
包河区副区长殷黎莉介绍,目前,包河区已建成包括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在内的13家众创空间与孵化器,“科大硅谷”包河科创中心、“工大智谷”成果转化基地投入使用,“环高校科创带”规模初具。通过孵化,让更多的科技创新“种子”孕育成材,与区内重点企业互补,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产业生态。
科创“小苗”长成“大树”
产业要科创,离不开能科创的企业。在包河,企业的一个个实验室研发节奏紧凑,或在积蓄力量等待爆发时机,或已凝练出“独门秘籍”在市场取得良好表现,并拓宽企业护城河。
前不久新引进落地包河的迈格钠公司,作为全球稀土永磁高端应用技术创新引领者,先后自主研发了全球领先的永磁动力技术,服务新能源汽车的永磁高速电机、永磁离合器、多车共享充电技术,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增添澎湃动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安徽省的首位产业,与稀土永磁材料密不可分,每辆汽车至少有60—100个部件使用永磁材料,一辆新能源车电机就需要用到2.5公斤永磁材料。”该公司副董事长吴正波介绍称,目前,他们已在包河经开区中关村设立了技术展示中心、筹备办公室,确定了1.2万平方的研究院落地载体及25亩的永磁创谷发展地块。
而在今年元月初,包河区政府先后举办的迈格钠(合肥国磁)磁动力应用技术创新项目路演活动和磁动力企业场景对接会,也为迈格钠在包河区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包河区“科里科气”的创新氛围、“包·办好”的营商环境,他们选择追加投资,下一步还将计划在包河经开区打造全国首个稀土永磁应用创新产业创新综合体——中国合肥永磁创谷,为包河区培育新的引领全国的创新产业,整体拉升包河区的技术领先度、产业集成度、全国影响力。
包河区科技局局长王军直言,无论是新引进的企业,还是生长多年的企业,都越来越多的在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再以安徽冠盾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公司总经理程腾还有另一个身份——合肥工业大学教师。
“3年前,在和业内人士交流中得知,量子通信技术正在走向实用化,正在中电信的手机上开展集成测试。当时,我就在想,量子通信技术既然能用在手机上,那也应该能用在汽车上,用在车联网上,用在智能网联车路协同上。”程腾回忆,2022年4月,工大和国盾量子、科大擎天正式组建了车联网量子通信校企联合实验室,三方共同研究车联网场景下的量子通信技术及解决方案。
如今,安徽冠盾在这个细分领域,授权了发明专利26项。除了在车联网场景,他们还能发挥量子对称密码体系的技术优势,在合肥市智能网联开放道路、充换电基础设施、专用车辆租赁运营等更广泛场景中,探索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的新机制新模式,助力包河区建设全国性创新示范高地。
“源头活水”助育“科创森林”
科技创新需要试错,才能摸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这个过程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
“2023年,我们还建设了3个新型研发机构。”合肥市委常委、包河区委书记程雪涛表示,这一年,包河区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超1亿元,“2024年还要一直投,要打造全生命周期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题,精准支持服务科技型企业登陆科创板等资本市场。”
可见,围绕科技创新,打造孵化器、培育高新企业,包河倾注的每一丝都是“真心实意”,踏出的每一步都是“真抓实干”,付出的每一笔都是“真金白银”。
用程雪涛的话说,受制于区域发展空间,全域高新化才是包河区的未来。他以全域高新技术企业数举例:目前,包河高新技术企业851家,数量约占合肥全市的1/10,这与包河区占全市1/7的经济总量并不匹配。
事实上,围绕科技创新,包河区正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发挥好区委科创委办公室统筹作用,建立“科技局+科创集团+金投集团”的工作架构,构建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全域科创工作格局;
加强与安徽创新馆、安徽科技大市场、市科创集团、市成果转化专班的沟通对接,强化区内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领军企业等资源整合,实现高校成果就地转化、企业产品就地应用;
发挥区高质量发展政策、区种子基金导向作用,争取上级资金,撬动社会资本,采取债权+股权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支持科技招商、高企培育、平台建设、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等,确保科技投入强度不降低、数额不减少……
展望2024年,包河区将目光投向更高更远:力争全年实现国家高企总数达到1000家(规上企业150家)以上;新建众创空间和孵化器3家,新建新型研发机构2家;实体化运行西安交大微电子研究院、国磁应用研究院、低碳研究院,推进“工大智谷”、中国视界园区孵化载体建设,新增入孵企业25家,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将在此“落地生金”。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