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化养老“焕新”银龄生活
有入学日没有毕业期的老年大学向来一“位”难求,因其收费低、课程多、能长见识,深受老年人的喜爱。最近,天津市的老年大学也有民办的了,开办者大多是“80后”。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满足于单调、枯燥、打发日子的生活,他们更希望追求快乐、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生活,老年大学成了他们开启新生活的首选。
63岁的李阿姨过了3年买菜、做饭、看护孙子的退休生活。如今,孙子上了幼儿园,她觉得天天无事可做。“说实话,谁年轻时没个兴趣爱好啊!”年轻时,上有老下有小,沉醉于琴棋书画的生活对于她来说实在奢侈。“现在退休了,孩子有了自己的生活,我也该为自己考虑考虑了。”李阿姨想学一两门艺术,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闲聊中,李阿姨得知闺蜜在其家附近的老年大学学习,而老年大学不是想上就能上的,经常报不上名。“我喜欢的声乐课早就满员了,如果想选这门课得等下学期开学前再报,还得准点抢、拼手速,否则手慢无。”李阿姨求学心切,开始四处打听,终于在海光寺附近找到一所老年大学,对方表示他们是民办的。
李阿姨准备去的老年大学是心智青中老年文化艺术中心,2023年11月开办,有学员百余人。校长张振业是“80后”,今年37岁。“小时候看到爷爷奶奶的退休生活就是做家务、晒太阳、发呆,感觉很没意思,特别不希望父母这一辈人也是如此。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地生活了大半辈子,到了老年想丰富自己的生活,却没有活动场所。”于是,原本做少儿培训的他决定“改行”,开办了老年培训机构。“来我们这里的老年人,有很多以前是足不出户的。住在高层单元房里,邻里间也很少说话。在老年大学里,老人们开朗了、爱笑了,感觉开心了不少。”张振业看着老人们的笑容,觉得很欣慰。除了教学,他还有一个很大的梦想,“老年人其实很难接受被社会所淘汰,我希望通过努力,让他们过上老有所为的生活。”下一步,张振业将带领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开直播,让他们把学来的“本事”教给镜头前无法上老年大学的老年人,“我们还计划让老年大学的学员到社区中当老师,教更多的人。”
天津市新时代老年大学坐落在和平区,2019年开办,已经有学员5000余人。校长黑利刚也是一名“80后”,他认为,老年大学的设立是文化养老的一种方式,“老年人不是来随便学学的,而是要学精、学成。所以,我们聘请的教师也不能随便糊弄,得是专业院校毕业的,要有教师资格证。”老年大学的课程一般都跟艺术沾边,比如朗诵、歌舞、书法、京剧等。提到“私立”“民办”,很多人的第一感受就是贵,其实,即便是民办的老年大学,收费一般都是15节课300元左右,足以满足老年人两三个月的上课需求。
李卓春阿姨今年68岁,已经在老年大学学了10多年。“我50岁刚过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病好后依然郁郁寡欢,孩子们建议我来老年大学看看。”刚开始,李卓春完全不能接受,觉得50岁出头怎么能跟“老年人”挂钩?好友相约,李卓春勉强踏入了老年大学,结果一学就是10多年。“我最早是在河西区那边上学,2019年‘转学’来到家门口的新时代老年大学。虽说是民办的老年大学,但课程一点不差,学费也不贵。”李卓春学习了声乐和素描,其素描还在老年大学的画展上展出了。“素描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后面我准备开始学习乐器。”李卓春说。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其中提出“银发经济”既包含“衣食住行”,也包含“诗和远方”。2021年,《市教委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天津市老年教育发展的意见》印发,把老年教育作为天津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天津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升老年人终身学习的获得感、幸福感。到2025年,全市将基本形成体系完善、结构优化、覆盖广泛、灵活多样的老年教育新格局,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对于各项利好政策,很多老年人拍手叫好,这是真正意义上满足了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记者从市教委了解到,目前,我市在册的老年大学共24所,其中,市级老年大学2所,区级18所,其他老年大学4所,在学老年人近11万人。全市246个乡镇(街道)共建有264所老年学校,在学人数近10万人。另外,全市5290个村(居委会)共建有4877所老年教育学校,在学人数近26万人。市教委提醒老年市民,上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要选择正规的,这样才能保障自己在校学习的各种合法权益。(记者 黄萱)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