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看中国丨内蒙古巴彦淖尔:打造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
春风吹过河套平原,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周边农田里,人们正在抓紧开展春耕。
2023年6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该示范园区考察时指出,示范园区要在推广现代农业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探索,找到适宜这里的品种、技术和耕种方式,成本要降下去、效益要提上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
近一年来,当地干部群众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化作实际行动,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打造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坚持科技兴农强农,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三部曲”。土地肥沃的“塞上江南”巴彦淖尔市,2023年粮食总产达58.89亿斤,小麦最高亩产为683.5公斤,向日葵最高亩产达349.8公斤,玉米最高亩产为1421.5公斤,实现粮食生产“二十连丰”。
现代农业争做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河套地区以种粮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这里也是我国向日葵主产区。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刘俊给出的答案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照“企业+基地+科研院校+社会化服务”模式运行,推进田间精准种植管理,建有玉米、葫芦、小麦套种辣椒试验区。
2023年末,好消息传来:当地玉米干粮亩产水平达到1421.5公斤——这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玉米干粮亩产首次突破1400公斤大关——种植密度达到每亩7300余株。
“玉米的密植高产技术今年要重点推广。我们要依托玉米单产提升的项目,让全域的玉米种植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刘俊说。
为何能实现密植高产?北斗导航播种帮了大忙。
给拖拉机安装上北斗导航,机器走得笔直,前行1000米误差只有1厘米,土地利用率大大提升。
“我们人工手种,难免要来回晃,肯定要损失一部分土地的。”当地种植大户杨福喜很感慨,“过去种玉米铺地膜,100米宽的地能铺92行已经是高水平了,用上北斗导航,1米也不浪费。”
当前,示范园区内已全部实现导航种植。
探索新模式、推广新技术、展示新品种、培育新农民,是示范园区建设的目的。刘俊说:“示范田就是农户们学习的课堂。”
总书记考察后,全国各地的很多农业同行都来到园区与刘俊和当地农人交流经验。在这片土地上,新的探索也一直在进行。2024年,乌拉特前旗要建设4个市级科技示范园区,同时建设20个旗级科技示范园。
“现在我们在探索发展智慧农业,今年计划运作一个已经建成的千亩玉米无人农场。”刘俊表示,要继续用更多现代技术去装备农业。
用好每一滴水,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节水灌溉是今年园区的头等大事。要调整种植结构,严格控制用水量,同时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记者边听着刘俊介绍,边跟着他走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只见节水灌溉设施整齐摆放,准备在灌溉时节“大展身手”。
刘俊表示,示范园区改大水漫灌为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让水、肥、药的使用率更加科学精准。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能省水30%左右、省肥20%左右,产量则至少增加10%,成本降下来了,效益却提高了。”刘俊对记者说,近些年来,通过改善灌区渠道运行条件,实施盐碱化改良改造和使用黄河水澄清滴灌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当地的耕地质量有了飞跃性的提升。
此外,巴彦淖尔市还联合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积极加大节水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从2023年的秋灌开始,巴彦淖尔全市集中力量开始节水,最终以8.8亿方的总耗水量完成了秋浇任务,行水期比往年减少25天,亩均耗水由256方减少到200方,是历史上压减秋浇水量和秋浇定额幅度最大的一次。
经初步核算,巴彦淖尔市2023年预计实现节水1.426亿立方米。一年“节出四分之一个乌梁素海”,节水效果显著。
科技兴农强农,提振农民种粮信心助力增收致富
“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巴彦淖尔市依托黄河水灌溉等农业优势,不断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给农业种植插上科技的“翅膀”,大面积开展主要粮油作物高产竞赛,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2023年,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巴彦淖尔市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设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13个,核心区面积约2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00余万亩。园区内开展品种选育、高效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创新试验108项,开展小麦套种辣椒等技术模式示范45项,遴选推广新品种130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8项。
额尔登布拉格苏木阿日齐嘎查的种植大户杨福喜2023年获得粮食大丰收。他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今年自己将种植300亩小麦、500亩玉米等,还会继续参加全市的玉米高产竞赛。
杨福喜特别感谢当地政府一直以来提供种植技术培训:“上世纪90年代,我种玉米的亩产不到1000斤。现在通过刘俊主任和其他农技人员的帮助,我一直学习新的种植技术,不但提高了产量,还保证了质量。我今年的目标就是实现玉米亩产3500斤,小麦亩产1500斤。”
去年同样喜获丰收的临河区白脑包镇村民葛永光对记者说:“我种了30亩辣椒,亩产在6000斤左右,除去成本,每亩的收入大概在3000元以上。仅辣椒这一项,我一年的收入就有10万元以上。”
五原县的柿子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黄金路”。套海镇和平村种植户孙富娥告诉记者:“去年我家种了5栋温室大棚的黄柿子,亩产5000斤左右,一棚一茬能卖5至6万元,收入相当可观。”
……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塞上江南”巴彦淖尔锚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播散下希望的种子,谱写着强农富农新篇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