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从45万吨到71万吨 盐碱地里长出新希望

发布时间:2024-04-15 09:52:00来源: 内蒙古日报

  走进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赛乡塔布赛村村民南云飞家的蔬菜大棚,嫩绿的秧苗释放着勃勃生机,让人心旷神怡。

  然而,回溯几年前,这却是一片片板结开裂的盐碱地,仿佛大地破损的肌肤,令人触目惊心。

  地处北纬41°黄金种植带、坐落在大青山南麓平原的土默特左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但由于灌溉使用的黄河、大小黑河、什拉乌素河及地下水中含有盐碱成分,加之区域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以及灌排设施不完善、耕作方式单一等因素,旗内多地形成了荒芜的盐碱地。

  近年来,土默特左旗坚持盐碱地改造和综合利用,截至2023年末,已累计综合治理利用盐碱地约10万亩。

  经过修复治理的盐碱地,正在逐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过去用水浇地,可水流不出去,大水漫灌,导致村里的土地盐碱化程度高、作物产量低,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南云飞激动地向记者介绍,“自从盐碱地改良后,不仅浇完地水能全部排走,地变好了,产量和品质也提高了,现在每亩地能增产300到500斤,亩收入也提高了400至500元。”

  2019年以来,土默特左旗在中、重度盐碱地集中的善岱、敕勒川、北什轴、塔布赛4个乡镇,分区域实施了总面积达56.5万亩的盐碱地改良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极大提升了农业产量,促进了农民增收。据统计,2012年土默特左旗的粮食总产量是45万吨,通过盐碱地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的粮食产量已达71万吨。

  治碱先治水,治水才治本。

  土默特左旗坚持把盐碱地改良建立在节水的基础上,以水利措施为先导、把农业节水放在突出位置,结合当地干旱、洪涝交替的自然规律,完善井渠双灌渠道衬砌和田间排水设施建设,把富盐层控制在作物根系层以下,创造“蓄洪排涝、有盐无害”的生态环境,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盐碱地的快速治理。

  为防止改良土壤的同时造成二次污染,土默特左旗科学控制有机肥、化学投入品的用量,对项目区内投入的盐碱化耕地改良产品改良剂、脱硫石膏、有机肥等进行严格的安全性监测。

  此外,该旗坚持“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和先易后难、示范推进并重”的原则。一方面,依托伊利和蒙牛等大型乳品企业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奶牛养殖为重点的农区畜牧业,构建种草养畜、养畜积肥、积肥肥田、肥田增草、增草扩畜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另一方面,优先实施群众易于接受且行之有效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并通过引进科研院所,全力打造核心试验示范区,综合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等高新技术,全面推广盐碱地改良先进技术,提高地力、改善生态,靶向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今年,市里下达了39万亩的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土默特左旗农牧局农田建设股股长张飞龙告诉记者。

  谈及未来盐碱地的治理工作,张飞龙表示:“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全旗盐碱地的综合治理,推广实施耕地提质改造,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全旗各级农牧部门也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同时,农牧部门将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方力量,统筹相关部门、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资源,形成合力,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此外,积极引导农户转变发展观念,加快优化种植结构。各方共同发力整治耕地盐碱化顽疾,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郑学良 通讯员 刘军 吴香凝)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