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哈尔滨:棚改惠民生 广厦千万间

发布时间: 2024-10-16 16:34:00 来源: 黑龙江日报

  一直以来,哈尔滨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列为“一号民生工程”,坚守为民初心,“温度”与“力度”并举,强力推进棚改进程,随着一个个棚改项目建成交付,百姓告别低矮破旧棚户区,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安居梦一步步成为现实,实现从“忧居”到“优居”。2008年以来,哈尔滨市共完成200多个成片棚户区改造项目,改造各类房屋1400多万平方米,涉及居民近20万户。原棚户区居民搬进楼房后,人均居住面积增加近一倍。

  一幢幢高层住宅拔地而起、一条条硬化步道干净整洁,走进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东棵街的福汇东方小区,休闲小广场、凉亭、休闲健身设施等一应俱全。居民在小区内健身锻炼,孩子们玩耍嬉戏,一派幸福温馨景象。

  然而,曾经的这里是环境脏乱的棚户区。提起过去,老住户王秀华深有感触,“当时,东棵街北侧作为哈尔滨东部出城口较大规模的集中连片棚户区,区域内老旧危房集中,道路、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破损严重,未改造之前,这里有1000多住户,最早的几栋平房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居民冬天冻得穿着棉袄看电视。”

  为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2019年7月31日,哈尔滨市启动该区域棚户区改造工作,是近年来哈尔滨市最大规模棚改项目,用时20天实现全面净地,1737户居民全部签约搬离,刷新哈尔滨市较大规模棚改项目征拆净地速度纪录。

  棚改后,这里变成了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社区。“楼房盖得特别好,东棵街的老居民都陆续搬了回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心里满满的幸福感。”王秀华笑着说。

  棚户区改造得以顺利推进,离不开政策支持。为推进棚户区征收,精准满足居民多元诉求,哈尔滨市通过实施货币补偿、产权调换及货币化安置政策,提供多种安置补偿方式供居民自主选择。“我家的老房子建筑面积46平方米,回迁安置房建筑面积80平方米,减去政府发放的征收搬迁补偿费、第一笔临时安置补偿费、在规定签约期限完成搬迁的1.2万元奖励,只补交19.2万元购房款,就住进了新楼房。”东棵街老居民曲兆有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哈尔滨市始终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列为“一号民生工程”,哈尔滨市棚户区改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1978年,哈尔滨市对道里区经纬十二道街与经纬街交汇片区启动棚户区改造,这是改革开放后哈尔滨市确定的第一个棚户区改造工程。该工程于1988年全部竣工。此后,哈尔滨市对当时最大的危房棚户区地德里启动改造。2008年4月,哈尔滨市对总面积18.5万平方米的道外滨江棚户区实施拆迁,开启了新一轮大范围棚户区改造的新时代。当年,道外区仁里小区、道里区清河湾、南岗区龙橡社区等8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全面铺开。

  几十年间,哈尔滨市先后对埃德蒙顿路、文景街、道外区桦树二期、东棵街等区域的危房棚户区实施改造,开发建成了辽河、红旗、闽江、民生尚都等一批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新区。

  随着成片棚户区逐渐消除,哈尔滨市还积极推行“城市疮疤”改造,对全市小的棚户区进行改造。“‘城市疮疤’,是指影响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的面积较小、存在安全隐患,且无可出让用地、净地后只能用于市政公益设施建设的地块。”哈尔滨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哈尔滨市已陆续启动安太胡同、宁安街、香安街、香滨路等近20个“城市疮疤”项目征收工作。这些地块净地后,变为城市绿地花园,有效改善改造区域内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进一步美化城市景观。

  哈尔滨市在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同时,不断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推动,逐步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真正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让百姓住有所居。(记者 邢汉夫)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