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提振大干之志 狠下实干之功 长春市交出2024年高分答卷

发布时间: 2025-01-09 11:19:00 来源: 人民网-吉林频道

  近日,长春市委网信办携手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吉林日报推出“长春振兴突破这一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探寻2024年长春产业升级背后的智慧与力量,感受科技创新的蓬勃动力,见证民生改善带来的幸福温度,领略乡村振兴勾勒的壮美画卷,全力推动长春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惟其笃行、方能致远。

  长春市振兴发展的脚步刚刚跨过了2024年,这一年,全市上下迎难而上、加压奋进、苦干实干,坚持干字当头、主动作为,坚持改革开路、攻坚克难,坚持创新引领、培育新质动能,坚持扩大开放、打造合作平台。

  在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攻坚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长春市交出了一份殊为不易的高质量发展高分答卷。

  早谋划、早对接、早动手

  超前发力抢占先机

  “要突出一个‘早’字,早准备、早谋划、早动手。”在2024年1月召开的全市经济运行“赛马”暨一季度“开门红”工作部署会议上,长春市委书记张恩惠强调,项目要早开工、早建设,招商引资要早布局、早行动,向上争取要早谋划、早对接,“三农”工作要早部署、早安排,要变冬“闲”为冬“忙”,把时间向前抢,把进度往前赶,争取掌握更多主动权。

  全市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开启“赛马”比拼:

  新年伊始,再迎“瓦萨时间”的净月高新区,在“早”中迅速行动,在2024中国长春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经贸洽谈会暨生物技术与大健康产业峰会上,38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其中投资类项目22个,计划投资总额182亿元。总部经济类项目16个,首年营收达66亿元,为2024年长春市招商引资签下了第一个大单。

  长春北湖之畔,项目建设在“早”中激情澎湃。长光卫星航天信息产业园二期项目启动建设,地标项目——长春智能光谷产业园建设正酣,吉林大学仿生工程实验室、西安大医集团、上海医加医东北总部、长春理工大学新区创新研究院、长光启衡传感器、吉林云亭石墨烯远红外理疗电热膜、长光博翔无人机、吉大超快激光设备智造等一批企业项目签约入驻,形成聚光成链之势。  

  雄踞在春城正南方的永春镇中铁·长春博览城项目也在“早”中火热开工,随着施工不断推进,一个又一个好消息传来。也正是因为“早”,这个吉林省内最大、设置最全、作为先进的会展中心,在2024年成功举办了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第21届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长春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博览会等众多大型会议。  

  与大项目建设齐头并进的,是“早”作准备的“三农”工作。春节假期刚过,德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土壤肥料化验室里,技术人员换上白大褂便有序忙碌起来,登记、取样、化验、记录……他们来往于各种仪器间,紧张有序地工作着。“我们早早儿地就开始对全市18个乡(镇)街的土壤样品进行检测,为了提早备春耕,新增的有机肥样品陆续送来了,检测也在不间断进行中,为了全年的大丰收,啥事都得赶早。”德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肥料科科长徐洪庆说。

  “早”的成效显而易见,2024年,长春市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381个,251个产业项目竣工投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2000亿元。

  快执行、快落实、快行动

  只争朝夕出实效

  “要突出一个‘快’字,吃透中央政策,谋定快动,超前发力,抢占先机。”2024年12月,中国共产党长春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暨长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大会要求,要提高抓落实的执行力,事情一敲定就马上落实,工作一部署就马上动手,任务一完成就马上反馈,以高效率拼出加速度,以快节奏换来新发展。

  这一年,长春市将“快”字落实到全面工作任务中,在长春新区高新开发区,投资18.1亿元的金赛医药国际产业园项目在“快”中崛起。据悉,该项目投产后预计新增生长激素产能7800万支,新增产值300亿元,增加2000个就业岗位。

  对于金赛药业这样的国内顶尖医药企业来说,速度决定未来,尤其是新产品的上市速度。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投入使用的原核中试管线,发酵能力由原来的2吨提升到10吨,能同时满足4个中试产品的中试需求,可显著提高新产品的上市速度。  

  2024年,长春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高速增长,是什么,让越来越多企业、大项目选择长春、扎根长春,用真金白银投出信任票?

  答案,藏在企业“少跑腿”甚至“不跑腿”的办事效率中;藏在“店小二”时刻关注企业“生存之难”和“发展之困”的贴心服务中;藏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改革创新中。

  围绕快执行、快落实、快行动,2024年,长春市瞄着“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目标,用有力度、有速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改革举措,以“减”化“简”、以“变”求“便”,让政务服务从“能办”“可办”,向着“好办”“易办”“快办”方向迈进。

  数据显示,2024年,长春通过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改革,95%事项实现“只进一门”、227项业务实现“跨省通办”,40%政策服务事项免申即享。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由180天压缩至58 天,被住建部评为“改革成效最为明显”地区。

  这一年,在长春全市在只争朝夕中紧抓快干,让“快”的成效带来了质的飞跃:

  汽车产业加快转型——奥迪PPE纯电动车型投产,大众、红旗、奔腾、解放等主机厂实施升级改造,比亚迪动力电池、一汽中车电驱实现量产,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增长35%、30%。成果入选国家首批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高端装备制造业迅速成长——中车长客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试运行,长光卫星实现星地激光遥感影像传输,中机试验等3户企业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低空飞行支撑平台体系和多场景应用实现突破。

  新产业新动能加速涌现——建设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组新建一批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围绕固态电池、半导体激光、汽车智能集成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1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加400户、560户,科创资源加速集聚态势。  

  真抓实干 紧抓快干

  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

  2024年,长春市全力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实施了一批多年想干未干的重大工程项目,可以说,“干”字贯穿了这一年来每一个重要时刻。

  同步建设5条高速公路,都市圈环线二期等3条通车运营,域内高速公路里程增加40%,“两环九射”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打通50条断头路、卡脖路,综合整治119处交通堵点,新增停车泊位8.9万个。地铁6号线开通运营,更新公交车300台,深度推进“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启动改造15片城中村,建设配售型保障房2210 套,1.7万套“保交楼”任务按期完成。深入开展城市环境整治,修补改造1638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652个居民小区公共设施……

  除了重大工程项目的紧抓实干,民营经济更是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如朵朵“繁花”,把脚下的黑土地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

  生产线忙碌运转,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广大民营企业底气更足、信心更强,轻装上阵、大胆发展……2024年,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第四届“工匠杯”中国LED显示应用行业评选中收获“LED工匠杯领军企业奖”,由企业自主研发的“绿色超高清165英寸8K显示屏(倒装COB直显)”荣获“十大单品冠军产品奖”。这家在LED显示领域深耕20余年企业,如今,已形成器件封装、产品设计制造、整机安装及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而长春希达电子仅仅是长春市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的一个缩影。皓月、阿满、农嫂等民营企业产品同样畅销全国,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头羊”“主力军”。企业有活力,经济有动力。如今,在长春这片发展的沃土上,民营经济不断做大做强,主体规模显著提升。

  除了民营经济的苦干实干,长春市在聚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步履更坚定有力,行动一拍紧似一拍!动员全市上下,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紧抓快干,写好县域经济全面突破的“长春答卷”。

  县域拥有全市九成的面积、半数的人口,经济体量却不足全市四分之一。县域,既是长春振兴突破的短板,更是潜力所在、空间所在。

  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长春市始终牵挂的一件大事。2024年,长春市大力推动县域突破动起来、紧起来、快起来、干起来!  

  这一年,长春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238.9万亩,是上年的1.5倍。粮食产量接近260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双阳梅花鹿获批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户,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37%。扎实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绿化美化村屯707个,新建宜居农房778户,打造“百村示范村”30个、“千村美丽村”200个。建成生活垃圾转运站194座,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新建养护农村公路4440公里,九台、公主岭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实施扶贫项目316个,脱贫人口收入稳步增长。

  “千斤重担大家挑。”张恩惠说,推动县域经济突破,没有一、二线之分。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在火线,人大政协在一线。要把各方面的力量都汇聚起来,拿出超常规的办法,形成强大合力,投入到县域突破的火热实践中。

  不仅在县域、整个春城大地,各地、各部门都在全面发力,干出新实效!2025年1月8日,在长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参会人员纷纷表示,新的一年,更要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坚持一个“早”字,突出一个“快”字,攻坚克难、团结奋斗,努力向党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新的答卷。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