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北京东城:推动金隅环贸等产业组团建设 加速龙头企业入驻

发布时间: 2025-01-10 10:52: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 (记者池梦蕊)1月8日,北京市东城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首场新闻通气会围绕“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提升区域生产力”主题介绍相关情况。

  东城区发展改革委主任杨峰介绍,2024年,东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预计为4.5%左右,过去四年年均增速达5.8%,为实现“十四五”年均5%的增长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东城区创新提出8个产业组团。成立“紫金人才服务专员”队伍,提升服务水平,推动80项组团建设任务、18个重点项目落地。近60万平方米的东直门交通枢纽竣工验收,东城数字科技大厦实现封顶,金隅环贸科技企业孵化器全面招商。设立科创投资基金,与市级产业基金共同投资引入千寻位置公司。航星园产业组团引入国能数智,信达中心组团引入中投、农银理财、南洋商业银行。东北二环组团引入汇川技术北方总部、中交养护集团等总部型业态。产业组团的集聚度和贡献度显著提升。

  产业空间利用方面,东城区开展了4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投放行动,服务金融类、科创类、总部类等7类45项重点产业项目落地。金鱼池二期西地块以25%的最高溢价率成交,前门东区织补地块完成竞拍。皇城景山、西总布等片区式城市更新项目试点院落成功导入特色产业。18家文化产业园区获评市级园区,数量居全市第二。

  东城区作为全市率先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之一,年度168条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形成“税直达”集成服务等52个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全市首推市场准入领域否定事项报备制度,率先发布区级免罚慎罚总体清单,扩大“一业一证”改革范围。深化数字政务建设,全市率先实现“扫码取号”功能,落地全市首批“一码办事”场景,全新“智慧服务”政务大厅实现24小时“不打烊”,首创“一键呼叫、全区响应”企业服务专区。发挥“服务包”机制作用,加大为企服务力度,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重点服务企业扩容至近3000户。组织召开东城区第四届“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推出“紫金服务”十大行动,打造紫金发展伙伴计划,推动政银企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今年,东城区将聚焦金隅环贸、航星园、东直门、歌华青龙等产业组团,充分挖掘组团资源, ,启动京投航空服务楼改造和新闻出版大厦改造,推动东直门国际创新港建设,强化产业链招商,提高组团辨识度和贡献度。聚焦东北二环总部经济组团,深挖央企资源,开展族群招商,引导央企落地新项目、增加新贡献。聚焦安外、东外、永外“金角银边”区域,积极推动“科技回归都市”,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打造“科创金三角”,推动一批标杆科技项目落地。

  同时,持续激发产业空间活力。分类施策,推进空间资源高效利用。聚焦皇城景山、西总布、钟鼓楼周边等片区式腾退院落,打造更有底蕴、更具活力、更富特色的新空间。聚焦信达中心等大体量新建商务楼宇,打造“百亿元楼宇”。聚焦低效楼宇、老旧厂房等城市更新项目,推动改造升级,积极注入新业态。聚焦西革新里、宝华里等拟入市地块,推动顺利入市,为经济接续发展提供宝贵空间。产城融合赋能区域发展,加快信达中心商业、隆福寺二期等大体量商业设施开业。做好重点产业空间的监管、服务、推介。利用“紫金引凤”等系列推介活动及重要论坛,组织举办各类招商推介会,扩大重点产业空间影响力和招商成效。

  优化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出台“1+N”产业政策体系,制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以政策引领促进产业集聚升级。优化基金创投机制,用足用好中央、北京市产业基金,加快构建区级“科创、文菁、智能金融、工融紫金、中融紫金”子基金矩阵,带动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高精尖产业项目培育的股权投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动能。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整合多方资源,推出具有东城特色的“人才服务包”,精准对接人才住房、健康服务等供需,完善优秀人才引、育、用、留机制,激发人才为东城发展做更大贡献。

  落实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加大市场准入、政务服务、监管执法等重点领域改革力度,扩大“无事不扰”试点企业范围,打造“北京服务”东城样板。完善“服务包”工作机制,扩大服务包企业范围,加大重点企业覆盖面。提升服务管家队伍,优化“千企万户大走访”机制,不断完善企业“画像”,及时解决企业发展诉求,让企业在东城能够更好的发展壮大。持续迭代升级紫金服务,创新方式开展“故宫以东 政企会客厅”,组织召开“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一街一品”推动街道优化升级营商环境,打造“1+17特色紫金服务品牌”。落实“紫金服务十大行动”,推动“紫金发展伙伴计划”惠及更多企业。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