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新春走基层 | 宫灯“映”乡村

发布时间: 2025-01-21 11:25:00 来源: 人民网-山西频道

  冬日大同,吐气成霜。灵丘县岸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元元却忙得浑身冒汗,“眼下宫灯制作已经接近尾声,这几天我都在村里盯着挂宫灯。今年要挂270多盏,宫灯一挂,年味儿就来了。”

  同一时刻,在村委会大院,村民们正三三两两地围在一桌,赶制最后一批宫灯。

  “挂宫灯在我们村已经有200多年历史,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挂宫灯,正月初十拿着宫灯绕村转。”村民李志苹一边做着宫灯、一边回忆着昔日里的年味儿,“这是我们村的文化,不能丢了”。

  都说“下关的狮子,上寨的龙,岸底村的宫灯美死个人”,腊月挂宫灯、走亲访友送宫灯、春节“耍十支”是岸底村专属的春节习俗。关于岸底村挂宫灯的习俗,要追溯到清乾隆年间。相传村里的一名武状元从京城带回两个宫灯,村民们利用植物秸秆和麻纸仿制形成了岸底村宫灯,此后这一工艺便延续下来。

  在68岁的李记昌家里,做宫灯的传统已经延续了四代人,他也是村里资历最深的手艺人。“爷爷辈之前还是请外面的师傅来做,我父亲那一代开始亲手做。老的做,小的学,看着看着我在13岁时也学会了做宫灯,这一做就是50多年。”为了把这一手艺传下来,李记昌用一生守护。每天早晨7点半,李记昌就早早来到村委会,抱着一个个宫灯架子画起人物、龙凤、花鸟、鱼水、山水、松鹤、灯谜、诗词等寓意丰富的吉祥图案。

  2019年起,岸底村将村里像李记昌一样的宫灯制作手艺人组织起来,通过传帮带的培训方式,发展岸底宫灯产业。

  “进入11月份,每天从早上9点做到下午3点,在农闲时赚点零花钱。”从村里宫灯产业发展伊始,李志苹就加入其中,如今村里做宫灯的能手已近40人。

  “灯架和灯冠制作等工序在村委会大院完成,村民工资按小时计费;剪纸、扎灯影等工序则由村民拿回家中制作,按件计费。”李元元说。

  “农闲的时候增加点收入,还能把村里的老传统传承下来,在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觉冬天就过去了,好欢喜!”每天李志苹和老伴一起到村委会做宫灯,晚上在家里扎灯影,有时候女儿也一起做,一家人乐在其中。

  经过几年发展,岸底村的宫灯产业逐渐走上正轨。已从一开始的村里自用,到后来的附近村庄、机关和企业纷纷前来购买,宫灯的名气越来越大。

  在传承宫灯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岸底村也结合现代技术和审美进行创新。“以优质木头取代原来的植物秸秆,用绡布丝绸取代普通色纸,使宫灯更结实耐用。宫灯上的剪纸图案和装饰也更加丰富,凸显美好寓意。”李元元介绍说。

  眼下,来自上关、中庄、岗河等村的宫灯订单均已交付验收,村民们开始赶制自己家的宫灯。到年根儿,村民在自家的大门或屋檐上挂宫灯,表示对新春的祝福和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正月初十到十二,村里还有“耍十支”传统庆祝活动,又叫耍灯、耍红火儿,可追溯到明代,是大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村民们手拿各式各样、保留原始技艺的宫灯,赏宫灯、转灯阵、猜灯谜,其乐无穷。

  眼看着一串串宫灯点缀着乡村,岸底村的年味儿也在升腾。村民们期盼着在正月初十,宫灯耍起来。同时,来年也多了一个新的期待——宫灯扶贫车间落成!(摄影:于宏)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