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日,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团聚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2025年是春节申遗成功第一年,意义非凡。
为了庆祝首届“非遗版”春节,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综合行政执法队在世界遗产地西湖边,举办了“西湖边的非遗年”系列活动,邀请留学生体验年俗,感受中国年的独特魅力。
活动分为两部分进行。日前,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留杭过年的留学生们沿着西湖边的“非遗印迹”,边走边学边感受,领略传统文化的韵味。
活动的第一站是中国丝绸博物馆,这里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丝绸文化,以及珍贵的丝绸文物。“没想到以前用织机就能织出这么精美的图案。”正在浙江农林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津巴布韦留学生Gonyora Tanaka Edwin第一次近距离了解蚕丝织造技艺,发出连连赞叹,对杭州织锦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留学生不时驻足,感受中国丝绸走过的5000年光辉历程。
离开中国丝绸博物馆后,西湖女子巡逻队的队员们带领留学生漫步西湖。“西湖风景四季宜人,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巡逻队员一一为大家介绍“西湖十景”,讲述西湖文化故事,队员表示,设计这条路线的目的是让参与者了解中国春节的传统文化和西湖的深厚底蕴。
1月23日一早,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的浙江工商大学留学生来到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综合行政执法队,体验写 “福”字、制中国结、剪窗花等春节民俗、感受幸福“中国年”,同时更进一步了解城市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感受城市管理的魅力。
写对联是春节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之一。现场早早布置上了红灯笼和装饰画,教室里摆放着福字和笔墨纸砚,到处洋溢着浓厚的“年味”。
在浙江工商大学读书的孟加拉国留学生SUMANA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在毛笔字体验环节,她跟着书法老师一笔一画地写下几个“福”字,表示要把这份新春祝福带回学校。对她而言,学习中国文化是一项令人兴奋的体验,“希望未来可以更深入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当天还举办了一系列手工体验活动,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授制作中国结。只见绳编老师巧手翻飞,几根绳子不断穿插、打结和折叠,长绳在手指间上下翻转,反复穿插,不多时,一个个别具巧思的中国结就做成了。
“绳子要从哪里穿过?”“下个步骤是什么?”台下,留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跟着老师动手制作起来。
“这不是我第一次制作中国结,所以上手很快。”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Leo说起话来,满满“东北味”。今年已经是他在中国过的第二个春节,“我们国家最隆重的节日是开斋节,和中国春节的形式完全不同,这对我而言是十分新奇的体验。”他说,最近走在街上,看到路边挂起了红灯笼,人们脸上也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感觉年味越来越足了。
他告诉人民网浙江频道,自己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希望未来可以成为一名“中国通”。“今年,我希望能体验过年包饺子、吃年夜饭的年俗,感受中国春节的独特魅力。”他拿起自己制作的剪纸展示道。
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综合行政执法队作为世界遗产地西湖的守护者,在“非遗版”春节来临之际,开展“送法迎春 非遗传承” 法治宣传活动,旨在让大家感受年俗年味的同时,提升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此外,当天下午,一场温馨的送福活动在西湖边举办。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