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25年2月12日20版 版面截图
原题:当志愿者,会上瘾(遇见)
春节假期的南京博物院,人多,如同赶年集。“文博热”如今已是常态。忙碌在人群中的“蓝马甲”们,却少人关注。
我认识一位身着“蓝马甲”的志愿者陈彩霞。遇到她的时候,黑压压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围着她。讲解完成后,我走上前,赶紧提醒她:“快喝口水吧。”差不多100分钟,她将水瓶握在手里,竟没顾上抿一口。
忘我地讲解文物,10年坚持志愿服务,这该有多么热爱。其实,陈彩霞原本不懂文物,也不爱去人多的地方。10年前,她带着孩子去上海博物馆,遇见一位老先生正在青铜馆志愿讲解。老先生头发全白了,手里握着一瓶水,讲解时却神采奕奕。“根本不像在讲一件文物,像在介绍自己的一个朋友,复现一个民族流淌在血液里的生活。”陈彩霞说,曾经背过的知识,一下子被唤醒了,原本看不懂的线条、纹饰,忽然成了听得懂的语言,那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喜悦。
回南京,陈彩霞迫不及待提交申请,要到南京博物院做志愿者。
她穿上“蓝马甲”,一干就是10年。
每年,南京博物院会收到上千份志愿者申请,如今已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在不断增长的“文博热”中成为服务的有生力量。他们身穿“蓝马甲”,自称“南博蓝”团队。有的要驱车一个多小时过来,有的从外地乘高铁来,有的出差回来拖着行李箱先来博物院,有的利用工作间隙赶来……
别人不理解,他们为啥有这么大的热情?“亲戚朋友会问我们,真的是一分钱报酬没有吗?好不容易有个周末、假期,不想休息吗?喜爱文博,不能用这一天四处看展吗?”陈彩霞说,不仅没有报酬、占用休息时间,还要大量查资料、背素材。讲解完,还主动解答疑问、协助导览,有时甚至忘记去吃饭。
用一个繁体的“苏”字,就能从渔猎讲到农耕,从地理讲到经济,贯穿起鱼米之乡的数千年脉络。“很多人像我一样,需要一扇门、一座桥,找到读懂博物馆的方式。我不是在背解说词,而是把文化符号同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陈彩霞要把她的幸福撒播出去。
我想起另一位志愿者,已有近20年志愿服务经历。他叫刘齐,2006年读大学本科时就在河南博物院当志愿者,随着求学步伐又转战湖北省博物馆,在南京工作后又加入了南京博物院的志愿者队伍。
在一起对照今昔,刘齐告诉我,观众的变化太大了。初当志愿者时他听到最多的3个问题是:“这个是真的假的?”“值多少钱?”“是干什么用的?”可现在,观众探讨的话题越来越“专业”,还能和全世界其他博物馆馆藏相联系。刘齐忘不了一位颤巍巍的老人。老人坚持站着听完全场讲解,后来带着孙子又来找他。刘齐感慨:“中华文化的接力,从这爷孙俩身上就看得见,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从一代人到下一代人!”
春节假期,恰逢南京博物院推出特展“观天下——大明的世界”。在特展展厅,我遇到一位同行——在江苏省广电总台工作的志愿者邱瑜。年前很忙,可为了春节假期的志愿讲解,他专心投入准备。邱瑜觉得,每次特展都意味着一轮高强度学习,像从大海里引水,“这个过程特别快乐!”
他说,常会想起一对小姐妹,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志愿者。她们听了邱瑜的讲解,邀请他一定来一趟陕博:“我们要专门给你讲一场!”那一刻邱瑜觉得很奇妙,博物馆志愿者都是一家人,彼此相通。“我们日常的烦恼,在这里会被洗涤。一定要做一些与金钱无关,和爱、和灵魂、和奉献有关的事,你会变得更明亮。”邱瑜说,“当志愿者,真的会上瘾!”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