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开稿)(以下简称《规划》)。记者注意到,《规划》专门开辟了“区域协同”章节,包括杭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引领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等内容,其中还涉及多条仍在规划和前期推进阶段的交通线路。
杭临绩铁路前期工作将继续推进
《规划》第112条“加强与长三角其他都市圈合作互动”提出,“加快建设杭临绩铁路”。
规划中的杭临绩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该铁路对于完善杭州西部地区综合交通体系、提升临安区对外交通功能、实现高铁市域全覆盖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其平行线路杭黄高铁利用率不足,杭临绩铁路的前期工作推进遇到困难,迟迟无法开工。此次“加快建设杭临绩铁路”写入《规划》,则透露出杭州仍将继续推进该线路的前期工作,并未放弃该项目的建设。
记者注意到,在2024年印发实施的《2024年度杭黄两市合作事项清单》中,“加快推动杭临绩(黄)铁路前期工作”也被纳入了合作事项清单。在《规划》附录的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中可以看到,杭临绩铁路从杭州西站出发,向西一路经过规划中的临安、昌化两站,进入安徽绩溪境内。
该规划图还明确了另一条规划铁路——宁杭铁路二通道的走向:从杭州西站出发,向西延伸,进入临安区境内,途经临安高铁站(规划中)后,再向北转向,往安吉方向延伸。这意味着临安高铁站未来将拥有两条线路,对盼望高铁已久的临安市民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此外,沪乍杭铁路、沪杭城际铁路、杭州湾货运铁路等线路也出现在《规划》中。沪乍杭铁路计划2025年开工,其中浙江段可研阶段及初设阶段相关专题编制服务工作已于2025年1月启动招标。在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中,还出现了苏杭铁路、杭甬城际两条预控线路。
打造“一主三副多点”空间格局
2024年,《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实施,意味着杭州都市圈上升为国家级都市圈。未来杭州都市圈要建成什么样?此次公布的《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描绘了“一主三副多点”的空间格局。
其中,“一主”即杭州,优化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开放门户、综合枢纽、创新策源三大功能,集聚金融、总部、商务、消费、文化等核心功能,推动大型专业市场、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外移。
“三副”即绍兴、嘉兴、湖州,主动承接杭州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深入推进湖州南太湖新区、嘉兴高铁新城、绍兴滨海新区等重点平台协同发展。
“多点”即桐庐、德清、安吉、海宁、桐乡、柯桥、诸暨等毗邻县域以及周边小城镇,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产业创新分工协作、要素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有序推进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建设,加快同城化发展。
在“一主三副多点”的毗邻区块,杭州都市圈还将建设杭绍、杭嘉、杭湖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根据《规划》,毗邻地区将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机制,制定统一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和跨区域投资项目一体化审批和管理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快资源整合、功能协同和产业互补,培育新兴特色化次级中心。
而在杭州都市圈以外,《规划》还设定了一系列“圈际协同”目标。在省内,推动与宁波都市圈的紧密对接和分工合作,唱好杭甬“双城记”,推进杭绍甬一体化;推动与金义都市区合作,联动义乌国际陆港综合枢纽。在省外,主动接轨服务大上海,协同共建上海大都市圈,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强化与南京都市圈的协调联动,积极对接南京科教人才资源,共同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探索建设杭合创新带,促进与合肥都市圈的创新联动发展;共建大运河文化带,加强与苏锡常都市圈城市的联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