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财政赋能“一泓清水入黄河”

发布时间: 2025-02-13 11:51:00 来源: 山西日报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省内黄河干流长965公里,占黄河干流总长的近五分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莅晋考察调研,作出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等重要指示。  

  近年来,省财政厅按照中央和我省部署要求,锚定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目标,立足财政职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在三晋大地上绘出一幅“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生动画卷。

  机制引领

  以制度建设筑流域保护屏障

  一座城,有了水就有了灵气。  

  在侯马,滔滔汾河、浍河穿城而过,迤逦向南,浩荡奔向黄河。两条河流像两只长长的臂膀展开,守护着古都新田。

  作为汾河的第三大支流,浍河在侯马境内与汾河南北相望,是侯马的“母亲河”。“浍河流经侯马市4个乡镇(办事处)27个村,侯马市政通污水处理厂位于小韩村断面上游,承接侯马市全部城镇生活污水。”临汾市生态环境局侯马分局负责人高文郎介绍说,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先进入人工湿地净化后再排入浍河,氨氮、总磷等指标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从而改善浍河水质,确保浍河小韩村断面稳定达标。

  在侯马市政通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对出水水质进行实时监控。“我们进行24小时监测,每天都会及时反馈监控数据,数据到达中控室后,值班的工作人员会把数据反馈给上级,然后根据数据随时进行工艺调整,确保水质达标排放。”

  汾河治,三晋兴。

  “为实现汾河流域‘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美好愿景,我省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作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高起点谋划、高站位推动、高效率落实,为破解黄河中游地区缺水少绿、生态脆弱等现实难题提供创新思路,努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常国华表示。

  对此,省财政厅出台《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财政政策》,形成了紧密对接国家政策、切实符合我省实际的6项机制、24项具体支持举措;研究制定了“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资金筹措方案、绩效管理办法、监督办法,夯实全要素保障、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服务的财政政策体系,以事权划分为基础,分类明确工程项目资金筹集路径,跟进绩效管理和财政监督,全链条解决资金“由谁出、怎么出、如何管”的问题,切实强化财政支撑保障能力。

  多措并举

  以真金白银促更高标准保护

  运城是汾河入黄河的最后一站,处于黄河“几字弯”向东的最后一弯,汾河最终从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汇入黄河。  

  荣河镇临河村坐落在黄河岸边约5公里处,是一个生态移民搬迁村。在村边的一角,是污水处理站的所在地。放眼望去,这里就像是一处设计精美的小型花园,一侧是微生态滤床,种植了多种功能植物用于污水净化;另一侧则是3000立方米容量的蓄水池,池中的水清澈见底,池中央喷射出美丽的喷泉,俨然一个小型的水系景观。

  浑浊的污水在污水处理站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后变得清澈透亮。处理过的水一部分用于工业再生水源,一部分排入汾河用于生态补水。

  万荣县财政局局长孙永安介绍说,万荣县始终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坚持“面子里子一起抓、地上地下一起管”,累计投资3.5亿元,在245个乡村大小巷道铺设与城市标准接轨的下水管网110万米;投资1554万元,建成42座乡村污水处理站点,有效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区域性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生活在我们村真是太幸福了,就像在公园里一样。”早上8时许,万荣县南张乡东苏冯村村民袁印赞笑呵呵地说。2022年5月南张乡中水回收利用建设项目建成,东苏冯村也对全村生活污水、厕所下水道进行了全面改造,实现了一根管道连到底,实现污水净化、集中处理和重复利用。

  省财政厅副厅长陈新民介绍说,我们多措并举,以真金白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做好资金保障。首先,省财政厅大力度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对标国家政策,成立工作专班,2022—2023年累计争取中央资金429.37亿元,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不断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积极调整支出结构,2019年以来省级累计下达财政资金1096亿元、累计发行专项债券1172.56亿元,有力缓解市县筹资压力,着力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和防洪减灾短板,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做好资金保障。

  精准发力

  以生态补偿谋更高质量发展

  深冬时节,寒气逼人。午后来到太原市汾河景区,岸上健身锻炼的市民不在少数,不时还能看到前来游泳的冬泳爱好者。一位正在锻炼的年轻人说:“这几年汾河越来越美了,来这里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了。”

  汾河是山西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为实现山西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我省积极争取中央资金20亿元,预算总投资83亿元,实施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该项目主要实施了河流水系及水生态保护恢复、造林绿化治理、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矿山生态环境及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农用地综合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六大类工程,各项目县水土流失治理率均达到预设目标值,地表水水质达到Ⅱ类,切实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除此之外,省财政厅加大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力度。2019年以来,省级财政累计下达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72.28亿元、安排绿色发展转移支付32.9亿元,引导地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体系,2022年起实施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累计发生生态补偿资金9.9亿元,实现了流域污染共治、成本共担、成果共享;2024年3月,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正式签订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补偿体系持续完善。

  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张建文介绍说,建立汾河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新机制和新模式以来,实现了山西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工作的新突破,效果是明显的,也是可持续的。汾河流域上下游相邻两市水生态双向补偿机制建立以来,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金达6.19亿元,有效调动了跨市河流上下游水污染治理的积极性,流域水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成为常态。(记者任志霞)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