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看通辽如何破局突围跑出振兴发展加速度

发布时间: 2025-02-13 11:51:00 来源: 内蒙古日报

  粮食总产量194.1亿斤,刷新全国粮食主产区玉米大面积单产纪录;

  “通辽牛肉”品牌价值达到271.6亿元,稳居全国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榜首;

  签约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609个,到位资金393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创7年来最好水平;

  ……

  2024年,通辽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达到1686亿元,连续两年增速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排名靠后到进入全区第一方阵,通辽何以能在短短3年内突破困局,跑出振兴发展加速度?

  市县乡党委换届3年来,通辽直面经济运行失速掉档、产业动力接续不足、发展信心普遍受挫的严峻现实,在泥泞中跋涉、从困顿中奋起,以重振雄风的壮志破题开路、破局突围、破浪前行,推动全市经济运行走出历史谷底、回归合理区间。

  破题开路——“项目为王、招商为要”打通高质量发展“任督二脉”

  3年前的通辽,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出现负增长,生产力接续不足、项目建设后继乏力的问题充分暴露。

  面对严峻形势,通辽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找到破题之法——启动声势浩大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行动,提出“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的理念,掀起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热潮。

  一着棋活,形势全面好转。2023年二、三季度全市经济总量增速达到4年来最高水平。

  市委、市政府领导深入基层调研,逐个旗县研究谋划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确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主导产业已经形成特色和规模的地区在产业链延伸上下功夫,构建起各旗县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全市经济建设动能澎湃的新格局。

  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为了项目干。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督导检查现场会、拉练会接连举行,市、县、乡、村四级党员干部同频共振,全流程帮助项目业主破难清障、纾困解忧,推动重点项目尽早落地投产达效。

  对内,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对外,招商引资“硬招”频出。2022年4月27日,在“携春风之暖、赴共赢之约”通辽市全员招商春季网签大会上,华能风光储氢一体化、锦联低碳铝、经安不锈钢等31个项目通过网络集中签约,签约额共计591.95亿元。

  为使“硬招数”真正过硬,通辽市制定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1+6”实施方案,分解指标任务、层层传导压力,建立“悬帽招商”、资金奖励、失责问责机制强化激励奖惩,实现了从全员招商、全域招商向专业招商、重点招商的转变。招商系统优化服务年、招商引资创新年及连续3轮冬季攻势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确保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热度不降,力度不减。

  2021年9月以来,全市1300多支招商队、5100余名干部发扬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对接企业1.15万余家,洽谈项目9600多个,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内蒙古龙马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投资通辽,招商引资势如破竹。

  通辽各地各部门不断优化招商举措、积极争取项目突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8%,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基本实现了3年翻一番,稳居全区第一方阵。

  破局突围——“绿色优先、扬长补短”锻造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如果说“项目为王、招商为要”是破题开路的一步活棋,“绿色优先、扬长补短”就是破局突围的“关键一招”。

  2023年3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设立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范围包括通辽、赤峰2市。这为通辽抢抓国家制造业和加工贸易向中西部、东北地区梯度转移这一窗口期,发挥区位、资源和新能源就地消纳政策等优势,补足产业短板,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新能源加快替代和绿能就地消纳,是通辽承接产业转移最具优势的“一张王牌”。通过综合发挥资源、区位、政策配套、电网保障方面的优势,聚焦电价敏感度高、绿电偏好度高、负荷柔性度高、产业耦合度高的企业强化招商,推动实现项目建在通辽、电量用在通辽、红利留在通辽。3年来,一批绿能替代、源网荷储、园区绿色供电等项目加快建设,新能源装机规模翻一番,全市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8.3%。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既需要战略谋划,也需要硬件配套。各旗县市区通过“向上要项目、向外跑融资”,多管齐下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项目落地创造准入条件,“量体裁衣”推行“定制厂房”服务,让更多企业“拎包入住”、快速投产。2024年,通辽园区基础设施和要素保障项目完成率104%,科尔沁、扎鲁特、奈曼工业园区被列入自治区创建高水平工业园区重点支持园区。

  通辽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夯实现代化物质基础任务以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把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集中力量攻克具有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的关键任务。现代农牧业强市建设实现新突破,玉米单产、肉牛存栏、粮肉产量连创新高;再造一个“通辽工业”取得新进展,高端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已见雏形,玉米合成生物产业迭代升级,铝镍硅绿色新材料产业产值接近千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净增90户、达到320户;服务业转型突破迈出新步伐,3年攻坚行动全面铺开,升规上限企业达到353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心城区龙头作用突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创历史新高,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生态保护修复样板建设取得新成效,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全面打响,“山水工程”和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基本完成,西辽河流域时隔20余年实现生态水量回补。

  破浪前行——“攻坚创优、创新突围”提升高质量发展“软实力”

  开展以案促改修复净化政治生态专项行动,全面调整干部状态;转变“甲方思维”,把企业家当成自家人,提供全周期“保姆式”服务……通辽通过诚信政府建设、政务服务“综合一窗”改革、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提速等措施打造高效优质营商环境,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下、让项目落得快发展好。

  “短短一个星期就解决了临时用电、通行问题,让我们企业顺利进场施工,3个月完成了主体建设。”内蒙古君业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郑荣敏对开鲁县的“保姆式”服务赞许有加。

  同样受赞许的,还有优化营商环境“考试”。2023年6月1日,通辽市“优化营商环境争优年”首场“考试”现场,市直各部门、各旗县市区交上优化营商环境“亮晒比评”活动和“利企政务服务”百日行动答卷。

  优化营商环境哪个部门做得好?哪个旗县亮点多?各部门、各旗县自己说了不算,市委、市政府说了不算,专家、市场主体以及各行各业代表组成的第三方评审组说了算!评审组现场打分,专家通报打分及排名情况,并现场点评提出意见建议。

  除了得分,各地各部门的亮点工作同样吸引眼球——

  通辽市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闭环管理实施意见》,形成全市重点任务分工负责、清单管理、分级调度、盯办督办、专项督查和专项监督的闭环管理机制;

  霍林郭勒市在自治区规定的一二类企业出口退税3个工作日办结基础上,开启极速办理模式,实现出口退税3个小时办结;

  通辽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全区率先实行跨省市远程异地评标场地随机抽取,破解评标专家“本地圈”“熟面孔”等问题。

  晒亮点、比亮点、评亮点,各地各部门学有标杆、比有目标,创新有思路、提升有动力,全市营商环境质量评估排名跻身全区第一方阵,“通达辽阔、近悦远来”成为全市上下开放发展的鲜明标识。

  在摸爬滚打中,各地区各相关部门陆续成长起一批懂经济、懂市场、熟悉政策、了解产业的干部,建立起一批能吃苦、肯钻研、善服务的专业化招商引资团队,成为推动全局形势不断向好的重要资源和中坚力量。

  “突破困局”的目标已经实现,“跨越追赶”的势头正在形成。通辽,作为东部盟市“重振雄风”联合打造新发展优势的领头羊,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干字当头,跑出了蒙东振兴发展的加速度,交出了闯新路进中游的高分答卷!(记者 陈春艳 通讯员 贾雪)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