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祁梦竹 范俊生)昨天上午,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听取关于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24年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和2025年工作要点、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完善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动京津冀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等有关情况的汇报。市委书记、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尹力主持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领导小组副组长殷勇出席。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京津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重要使命,北京重任在肩。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工作站位,牢牢把握目标任务,推动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要增强“一核”辐射带动作用。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接续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深化区域产业协作。要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高标准制定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实施工作方案,促进通勤圈深度融合、做强京津雄功能圈、建好产业协同圈,推动形成优势互促、联动发展的功能格局。
会议强调,要加强重大政策和问题研究。在“十五五”规划谋划中,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议题进行研究,做到前瞻十年、谋划五年、干好每一年。聚焦当前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准症结,研究出台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要用好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丰富监测统计维度,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监测指标体系。做好监测分析结果后续使用,为协同发展提供数据支撑。要形成推动协同发展强大合力,落实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协商机制,办好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联合工作办公室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专题工作组抓好各领域协同发展任务落地。
会议强调,要在提升京津冀创新动能上主动作为,推动高水平创新成果再多一些。高质量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本部和各分中心建设,打造更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合作平台,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学装置共建共享,共同开展共性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再快一步。加快建设一批概念验证、成果孵化和中试平台,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培育更多跨区域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要推动区域创新生态再活一点。强化协同创新金融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深化区域内人才交流机制。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再深一层。推动中关村示范区政策向京津雄重点园区延伸覆盖,优化重大科研项目组织机制。
会议强调,要继续强化三地“一盘棋”统筹,抓好“六链五群”落地,深入开展跨区域强链延链补链,构建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进一步做强产业链条。健全完善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动态更新产业链图谱。围绕链主企业的配套需求,组织上下游企业撮合对接,不断提高区域内配套水平。要进一步做大产业集群。“一群一策”开展培育提升行动,促进更多要素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汇聚。发展壮大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引领未来的产业集群。要进一步做实产业载体。强化创新研发平台、中试基地、技术服务中心等载体和标杆园区建设,积极拓展前沿示范场景应用。要进一步做优产业生态。畅通规则、标准、机制“软联通”衔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利用服贸会、全球数字经济大会、链博会等,广泛开展联合招商。
市领导夏林茂、靳伟、孙军民、齐静、崔述强,市政府秘书长曾劲参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