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江苏涟水:持续擦亮“涟快办”营商服务品牌

发布时间: 2025-02-19 16:45:00 来源: 人民网-江苏频道

  1月3日,江苏省涟水县2025年首个“五证联发”项目6小时完成所有证件办理;1月21日,江苏日隆年产16万吨燕麦片及即食食品加工项目完成交地即发证;2月7日,巨石项目“五证联发”……

  连日来,涟水县积极践行“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理念,持续擦亮“涟快办”项目服务品牌,以高效、贴心的服务,助力项目加速落地、吸引企业“近悦远来”。2024年至今,“涟快办特战队”服务重大项目315个,新代办项目87个,推动35个项目“五证联发”“拿地即开工”,全市首创并实现12个项目“零跑腿”办结“五证联发”,有效解决问题1200余个。

  主动出击,项目快申报

  “在涟水,企业提出的问题一天内就能得到解决。”2月7日下午,“涟快办特战队”办事员将年产10万吨电子级玻璃纤维零碳智能生产线建设项目审批的最后一道手续送上门并现场办结时,巨石淮安公司总经理顾建定由衷点赞道。

  据了解,巨石项目是江苏省以玻纤为原料的复合材料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2月9日在涟水开工。“涟快办特战队”接到指令后,迅速协调资规、住建等部门业务骨干“组团”上门,带着提前准备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一项项拆解、一条条讲解,当天就帮助企业完成申报。

  春节假期,“涟快办”服务“不打烊”。代办员、审批人员通过云端远程指导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五方归集材料,确保节后第一时间报审。针对申报过程中出现的棘手问题,代办员第一时间协调审批部门,主动向上沟通,寻求解决方案,确保项目申报工作顺利进行。

  近年来,涟水县创新推出项目代办“12345”工作法,即“一流队伍”全程办、“两张清单”保节点、“三极服务”高效能、“四最环境”兑承诺、“五新项目”走在前。重大项目签约后第一时间纳入代办服务,全流程代办、全项目代办,选优配强代办员队伍,对全县重大项目逐一梳理,明确每个项目“五证联发”的时间节点,倒排工期,主动服务,力促项目实现申报、审批再提速。

  协同作战,“五证”快审批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程车辆往来穿梭……涟水县高沟镇食品产业园内,威尔森(淮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变性淀粉及食品配料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施工人员开足马力,力争实现“开门红”。

  “项目得以快速推进,离不开‘涟快办’帮办人员的付出。”威尔森项目负责人孟祥伟说,“涟快办特战队”代办员主动协调发改、住建、资规等审批部门窗口,深入研究项目情况,提前规划办理流程,并多次奔赴项目现场,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全方位开展问题摸排和政策解读。证照办理期间,工作人员还采用容缺办、并联办模式,帮助企业免提交营业执照、身份证明等材料9份,实现项目“零跑腿”办结“五证联发”。

  沙奇医用新型热敏材料项目7小时办结“五证联发”,辛巴年产2280万平方米双玻组件用光伏玻璃深加工项目6小时实现“交地即发证”……近年来,“涟快办”速度不断刷新,这背后是“1+1>2”的各方协同。

  涟水县实行多方并联机制,充分做到代办员之间并联、审批窗口之间并联和建设单位、第三方机构、审批部门之间并联,共享一套委托书、总平图、规划方案等材料,最大限度避免不同部门对同一审批材料的重复把关。同时,当地还实行“容缺+承诺”审批服务模式,代办员积极协调审批窗口,确保能容尽容、承诺办理。得益于此,今年1月以来,该县已有7个项目实现“五证联发”“拿地即开工”。

  全程护航,构建服务全周期

  零跑腿、零等待、全天候——这是“涟快办特战队”的日常工作动态,也是“涟快办”营商环境品牌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涟水县坚持“无事不扰、有需必应”导向,推行“涟快办”全链条服务模式,代办员主动送策上门、精准服务,保障项目快速合规申报;推行“并联审+容缺办”审批,“涟快办”项目服务APP动态跟踪项目进度;全市率先创新推出“一企来办·涟快办”企业服务模式,实现“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快速解题”;成立“涟快办”“不打烊”政务服务联盟,保障假期“不断联、不断网、不打烊”,构建起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体系,有效提升了项目建设便利度。

  今年以来,“涟快办特战队”已走访服务重大项目40多个,进一步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其中包括为威尔森生物科技等项目提供“零跑腿”“上门办”服务,为弘晟包装等项目提供“零等待”“全天候”答复,为杰特电气等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等。

  新年新气象,实干正当时。涟水县投资项目代办中心主任梁玉乾表示,今年将继续以企业需求为落脚点,紧盯项目节点,编制流程清单,主动上门服务,力争实现更多项目“零跑腿”“五证联发”。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