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下,千峰叠翠;闽江源头,万木争荣。
作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排头兵”,南平市通过“机制创新、科学施策、试点推进”三擎联动,在森林可持续经营领域交出一份亮眼答卷,这片占全省1/4林地的绿色热土,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两山”转化故事。
机制创新激活绿色新动能
出台《南平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扎实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建设。南平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等多项改革创新措施被列入福建省委、省政府建设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实施方案;邵武市创新林下空间流转机制、顺昌县创新“森林生态银行”林业合作经营模式,光泽县深化林改助林下经济发展“加速跑”、武夷山市创新“林+”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经验做法先后入选省级典型案例。“森林生态银行”实现扩面提质增效,累计合作面积达29.33万亩。全市累计登记存储林下空间48.12万亩、流转9.78万亩,发放“林下经营权证”185份,面积达6.64万亩。
金融“活水”赋能实体经济,南平市林业局等5部门出台《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林业改革发展的通知》,大力推动社会资本进山入林,2024年南平市4个县(市、区)获农发行“兴绿贷”授信46.2亿元,已到位6.99亿元;完成林票市场化交易3宗。
探索林业碳汇巩固提升经营模式,有序推广“一元碳汇”。印发“一元碳汇”开发及交易管理办法,建立“一元碳汇”交易平台,公布“一元碳汇”LOGO和“一元碳汇”交易规则,完成11个“一元碳汇”项目开发,碳汇备案量为62.25万吨。南平市“一元碳汇”运营平台已有3421人次认购“一元碳汇”1.13万吨、资金113.42万元。
科学施策赋能高质新发展
实施森林“三改”,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常绿用材林为常绿彩化花化“镶嵌”多功能景观林,新造林阔叶树比例达四成以上。2021年以来,全市完成植树造林85.14万亩,其中针阔混交林面积49.52万亩,占植树造林总面积的58.16%;建设杉木大径级用材林23.08万亩,其中复层异龄林20.89万亩。
实施林相“三化”,印发《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一重山林相规模化花化彩化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南平市“一带三沿”一重山林地林相规模化花化彩化“聚焦林相美 建好风景道”行动方案》,坚持以游客观感和园林景观为标准,持续抓好一重山林地林相规模化花化彩化改造提升,2022—2025年,全市一重山林地林相规模化花化彩化改造提升3.96万亩。
打造系统集成“综合体”,全市建有规模500亩以上的示范“综合体”36片,面积4.28万亩,其中,延平区王台安槽下、建阳区福星林场七公里、邵武市二都国有林场下坡石工区、建瓯市东峰下山虎、武夷山市南源岭大岩窠、顺昌县岚下林场、政和县星溪梅坡等带动作用明显。
试点推进打造南平新样板
在20个单位开展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以中幼龄林抚育为重点,采取“抚育间伐+割灌除草”、“抚育间伐+施肥”、保留阔叶树不炼山造林、杉木大径材近自然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2021年以来,全市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8.84万亩。南平市人工杉木珍贵阔叶混交林择伐经营等4个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汇编》和福建省第一批森林可持续经营典型模式和案例;人工杉木林下空间高效利用经营等6个模式入选福建省第二批森林可持续经营典型模式和案例。
邵武卫闽林场建成森林经营示范综合体达4260亩,涉及林木良种培育、各树种基因库、森林资源培育、林下经济种植等多个方面,其中150亩木荷无性系种子园,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种植技术领先的良种选育基地;2025年嫁接建成的50亩杉木第4代无性系种子园,是目前全国为数不多的代数最高的无性系种子园之一。南际管护站核心区杉木大径材景观林连片面积755亩,其中90亩大径材示范片,2024年底观测林分平均胸径37.0厘米,平均树高27.8米,亩株数42株,亩平均木材蓄积量达55.5立方米。
邵武二都场近年来累计完成综合改培、间伐套种、间伐抚育森林面积2万余亩,建成森林资源综合经营集成示范区2662亩,建成林下套种中草药材1950亩。在全省率先发放“林下空间经营权证”,创新了“森林资源+”经营模式,拓宽“森林生态银行”运营功能,引进社会资本500多万元投入林下种植,盘活林下闲置资源近2000亩,通过林地空间流转出租创收38.36万元。
邵武故县场部周边,建成近百亩杉木大径材复层异龄林培育示范基地,杉木保留密度每亩28株,平均胸径34.25厘米,平均树高29.07米,每亩平均蓄积量达31.58立方米。2016年林下套种楠木每亩40株,2024—2025年在杉木林下陆续栽植牛奶根、黄精、草珊瑚等中药材,全力打造杉木大径材套种珍贵阔叶树,再叠加林下种植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杉木楠木复层异龄林及林下种植的牛奶根、黄精长势喜人。
如今,行走在闽北林区,看到的不再是单一林相,而是层次分明、色彩斑斓的“森林画廊”,听见的不再是斧锯之声,而是森林可持续经营赋能绿色发展的时代强音……(刘建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