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戴木才(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不同历史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源头不能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尤其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强烈冲击。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我国思想界曾存在着各种观点和认识,如“中体西用”论、“西体中用”论、“全盘西化”论、“全面复古”论、“中西互为体用”论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源头不能丢,高度重视挖掘和阐发其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成果和智慧结晶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提振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基础,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传承性,有其特殊发展规律。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在本质上虽然是中国古代社会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反映,带有阶级性和历史性,但其中也具有某些共同的、具有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的文化传统,因此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辩证看到其两面性。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反对简单、粗暴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要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两面性,认为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必须要有一个批判、清理、选择、吸收的过程,主张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科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特质、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甄别其“精华”和“糟粕”,进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其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总要求。毛泽东同志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完全回归和照搬照抄传统文化,既不能厚今薄古、以今非古,也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而是要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要求进行继承和发展。
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毛泽东同志强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他指出,“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合新时代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遵循和科学方法论。
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只有科学地对待文化传统才能更好地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展的根本要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也是把握一种思想理论、文化形态的精神实质与内在逻辑的落脚点。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发展观,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服务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每个时代的思想文化都要进一步思考和回答时代课题、完成时代任务,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创新创造。立足新时代,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