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稻花香云岭 良种沃高原

发布时间:2022-01-24 10:18: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一个在西南边疆埋头耕耘上百年的农业科研机构,2021年农业科研成果井喷般频频获奖。

  2021年11月3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参与完成的“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2月31日,在云南省科技创新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云南省农科院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

  这些科研成果不是在象牙塔里孕育的盆景,而是在红土高原的一块块水田、一片片山地上破土而出的风景。在炎热的红河河谷,在寒冷的迪庆高原,在西双版纳布朗山茶园中,在乌蒙山区马铃薯地里,处处都有云南省农科院专家们挥洒的汗水,都有他们以科技助力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身影。

  旱地种水稻 高产病害少

  为解决我国水稻种质资源利用效率低、化肥农药施用量高等问题,1998年,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粮作所”)参加了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组织成立的“中国栽培稻分子育种协作组”,对云南特有稻种资源及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水稻遗传资源进行收集保存和研究,提供了386份稻种资源,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改良云南籼稻的米质、稻瘟病及白叶枯病抗性,粮作所先后育成优质不育系12个,高产优质多抗“云光”系列水稻新品种、杂交稻新品种14个。其中“云光”系列水稻品种在云南省推广1565.2万亩,在东南亚国家示范推广800余万亩。

  云南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突出,水稻需水量很大。水,成了云南农民的“紧箍咒”。粮作所与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联合选育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7”,既抗旱又抗稻瘟病,还能明显增产和节水。2021年秋天,红河州异龙湖畔,村民们惊奇地发现,600亩节水抗旱稻亩产超700公斤,比普通旱稻增产一倍多,并且节肥47.7%,减少甲烷排放80%以上,有效改善了异龙湖生态环境。

  “我们像种小麦一样种水稻,节水抗旱稻播种子不插秧、农药用量少、稻田排水少,减少了病害发生,碳排放减少了90%以上,既保留了稻田肥力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还节省了农村劳动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奖人员、粮作所研究员辜琼瑶说。

  “我们以培育和推广粮食优良品种为切入点,来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粮作所所长李小林说,全所水稻品种和技术推广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的40%左右,全所麦类品种和技术推广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的60%左右,“云瑞”系列玉米新品种推广超过5000万亩;帮助开远、广南等地开发出卧龙谷、八宝贡米等优质软米品牌,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这些玉米,是我30多年来培育的50多个玉米品种。”云南省农科院首席专家番兴明在办公室里,抚摸着一座由各种玉米堆积成两米高的“玉米宝塔”说。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率领玉米创新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培育了热带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米和高维A玉米,显著提高了玉米育种效率。其科技成果累计推广应用1.43亿亩,新增产值171.36亿元,为保障我国民族地区的粮食安全、提高山区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

  地下一箩薯 地上一朵花

  2021年11月15日,乌蒙山中寒风凛冽,但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小米地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上,却是一片欢声笑语,村民们兴高采烈地采收着硕大的马铃薯,云南省农科院院长李学林和四川、贵州的农业专家们兴致勃勃地品鉴着丰收的“云薯108”马铃薯。

  这是云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经作所”)主持、昭通市农科院参与的“绿色食品牌科技支撑行动”,在小米地马铃薯极量攻关点进行的田间实产验收,测出马铃薯亩产达6479.75千克。“这个亩产刷新了西南地区马铃薯最高单产纪录,比云南大春马铃薯平均产量提高了近5倍,创造了全国马铃薯较高单产产量。”经作所马铃薯研究中心主任李先平说。

  云南大春马铃薯亩产量波动很大,对此,经作所马铃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隋启君率团队研发出大春马铃薯晚熟增产关键技术,该技术将提高西南地区大春马铃薯产量,大幅增加农民收入。昭通市与省农科院合作,建立14.2万亩的高标准马铃薯核心示范区,带动乌蒙山区乡村振兴。

  近年来,经作所在云南大春马铃薯主产区示范推广云薯505等抗新品种及抗病品种308.8万亩,增产鲜薯145.9万吨,新增产值20.4亿元,有效助推了云南山区农民增收致富。

  云南是长江上游优势油菜产区,然而单一品种应用面积小、比较效益偏低等短板一直是云南油菜产业发展的痛点。为此,经作所培育高产高含油量杂交品种,建立了油烟轮作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等绿色高效生产模式,这些品种和技术年应用面积350余万亩,覆盖云南油菜种植面积的80%左右。油菜籽平均亩产和含油量明显提高,劳动力投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减少10%,油菜种植农户的收入大幅上升。

  冬末,走遍滇东罗平县坝子山区,处处是黄灿灿的花海。曾是石漠化地区的罗平县,旱地油菜种植面积、平均单产、直接经济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四项指标达到全国第一。这是经作所几代人历经30余年推动罗平油菜品种和技术全面更新换代的结果。

  “我们要把专家的技术变成可复制推广的技术,把实验田的产量变成农民的产量,才能造福于广大农村群众。”经作所所长李根泽说。

  科技进农家 乡村旺起来

  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后,云南省农科院的专家们继续走村串寨,用科技之手帮助乡亲们使村村寨寨产业兴旺起来。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腾冲市清水乡司莫拉佤族村,云南省农科院科技人员长期蹲点司莫拉中寨,科学管理350亩茶园,开发红茶新品和农产品小食品;春夏季节,打造的万寿菊景观花海和彩色稻景观,成为网红打卡点;秋冬季节,建设油菜绿色高效技术示范126亩,仅油菜花旅游就促农户增收50万元。如今的司莫拉村,美丽如世外桃源,呈现出农旅融合观光新业态。

  为解决深度贫困地区怒江州中药材及草果产业技术支撑不足的问题,农科院派专家深入怒江各地开展技术培训,并在贡山和泸水成立张金渝专家基层工作站,让专家成为永远不走的工作队。自2018年以来,农科院23个产业服务组聚焦怒江、迪庆等深度贫困地区,每年派出1500余人次到88个贫困县开展科技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农科院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累计近2亿亩,成果应用产值超过1000亿元,累计培训农民超过百万人次。农科院育成全省70%的主要粮经作物新品种,选育的茶树良种年推广应用200万亩以上,占云南茶叶无性系良种面积的90%以上;花卉领域打破了国外品种技术长期垄断的局面,“云花”系列新标准和新技术覆盖云南80%的鲜切花种植区。

  2021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科院依托11个省级科技特派团、23个乡村振兴产业技术专家组,面向全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及技术服务,示范及服务面积达2900万亩,培训农业科技骨干7100人次,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50个,使科技优势转化为全省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针对农业农村的新变化,农科院如何继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李学林表示:“我们要重新布局科技力量,培育重要经济作物良种,助力国家种业安全,为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供作贡献;为云南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建设国家西南生态屏障提供技术支撑;将在云南建设100个乡村振兴示范点,为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和引领。”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