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放归贺兰山 岩羊不再“安逸”
作者:庄电一(光明日报原高级记者)
长期无天敌之虑的贺兰山岩羊,如今也有“死于非命”之忧了:2021年11月下旬,有人在贺兰山下的一片草甸上发现了岩羊被啃食后的皮毛、头骨,同时发现了两处拖拽残骸遗留的血迹。专业人员断定,制造这起“血案”的,就是两个月前放归的雪豹。
岩羊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贺兰山的“土著”,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度濒危,总数只有1600只左右。随着宁夏全境封山禁牧与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岩羊的生存空间不断扩大,种群数量迅速增加。相关调查显示,1995年,贺兰山岩羊总数为8000~12000只,10年后数量增加到1.5万~1.7万只,现在总数超过4万只,这样的密度已逼近贺兰山所能承载的极限。岩羊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一系列问题,对贺兰山的生态构成严重威胁。
贺兰山位于银川平原的西部,呈南北走向,是宁夏与内蒙古两个自治区的界山,土壤瘠薄,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动植物的生存均存在很大困难。据笔者实地观察:山坡的阳面多是光秃秃的,山脊裸露,怪石嶙峋,不仅很难看到树木,就连小草也难觅踪影;山坡的阴面有些林草的踪迹,但都生长缓慢,百年的松树也不过胳膊粗细,而且基本都是天然林,人工种植的树木基本无法存活。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当地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无力养活如此之多的“大肚子食客”。有资料表明,随着岩羊数量的增加,贺兰山的植被明显退化,承载能力也大大降低。
因此,控制岩羊种群的规模已变得十分迫切。在众多解决方案中,引入岩羊的天敌被许多人看好,但引入什么、如何引入仍在研究中。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开展了“雪豹对岩羊的捕食作用”项目。2021年5月,该项目架设的红外相机发现了雪豹踪迹,这也是自20世纪50年代雪豹在贺兰山消失以来的首次发现。
2021年9月,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境内,人们也发现了一只雪豹。在进行了必要的救护、隔离、健康检查之后,有关部门将它放归贺兰山。放归前,工作人员为它佩戴了卫星项圈,以便对它的野外活动进行实时监测。随后的跟踪监测发现:这只雪豹大部分时间在贺兰山东麓宁夏一侧活动,似乎找到了适宜的环境,有了在贺兰山东麓定居的“意向”。而在此成功捕获到足以果腹的猎物,并且在无干扰的环境下“大快朵颐”,无疑会让它对此地有更多的留恋。这只雪豹是否会与更早前发现的雪豹相遇并相伴共生,甚至繁衍后代,值得我们寄予希望、展开畅想。
作为生态系统顶尖捕食者的雪豹“入主”贺兰山,打破了贺兰山的“太平日子”,给岩羊等物种带来生存危机,但这对于维护和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与完整却有推动作用。区区两只雪豹短期内对降低岩羊种群密度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但随着各项保护措施的施行和完善,相信一定能加速当地生态环境自愈的进程。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