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到2022年——国际人士谈中国14年变化
2月4日,奥运火炬时隔14年再次在“鸟巢”点燃,北京由此成为世界上首个既举办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一起向未来”,这两届奥运会之间,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世界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些国际人士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给出了他们各自的见解。
14年间,体育运动在中国成为风尚
“回想2008年,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北京,观看第29届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盛事。当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令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时刻,还看到中国称雄于奖牌榜,展现了一个体育大国的形象。”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Siddharth Chatterjee)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
2008年夏季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国家队在历届奥运会奖牌榜上稳居高位,民间也兴起以运动为荣、以健康为美的风尚。有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健身房数量不到3000家,到2019年已有10万家之多;微信运动、悦跑圈、咕咚等各种运动软件近年来层出不穷。
2015年7月,国际奥委会宣布第24届冬季奥运会和冬残奥会主办权花落北京。这点燃了中国人对冬季运动的热情。据北京奥组委介绍,截至2022年2月6日,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已经达到3.46亿人,超额完成“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常启德来自印度,那里气候炎热,没有春夏秋冬,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分。尽管他谦称“对冰雪项目一窍不通”,但这并不妨碍他热爱运动。“预防非传染性疾病”和“保持身心健康”,是促使他坚持锻炼的两个重要原因。来北京工作后,他一年四季都热衷于瑜伽和跑步。他说,这得益于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他也受到了中国民间运动氛围的感染。
“长久以来,崇尚健康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从中国武术的悠久历史中可见一斑。如今,在中国的街头和公园里,依然可以看到这些传统体育活动,而且还多了很多现代运动项目,比如篮球。”常启德说。
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常启德表示,联合国将与中国政府密切合作,力争实现2030年“健康中国”的愿景。
奥运会不仅促进了中国民间体育的普及,也推动了社会公平与进步。常启德认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是一个最佳范例,“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中国政府采取了改善残疾人生活的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无障碍法规,保障他们作为社会平等成员的权利。”
中国社会的无障碍化进程,并没有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闭幕而终止。此次北京冬奥会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将形成一套具有参考意义的标准,持续推动中国社会的无障碍化进程。
正是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联合国各驻华机构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加深巩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说,大约从北京夏季奥运会前两年开始,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与北京志愿服务联合会一道,开展了长达15年的志愿服务培训项目。该项目为2008年奥运会培训了8000多名奥运会志愿者,又为2022年冬奥会培训了1.9万名奥运会志愿者。白雅婷表示,冬奥会结束后,该项目将在平台上分享城市志愿者的经验和故事,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志愿服务精神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中的重要性。
14年间,中国用不同元素表现文化自信
人们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色彩斑斓的烟花照亮了“鸟巢”的夜空。在体育场正中央,巨幅卷轴缓缓展开,“活字印刷”“京剧昆曲”“功夫太极”轮番上演,正在崛起的中国把五千年文明的壮丽画卷展现给了全世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中国人对全球主义的浪漫想象和美好期待。
而在这次冬奥会上,宏大变为精巧,繁复化作简约,科技取代人山人海制造出视觉盛宴。这场简约、绿色、安全、精彩的冬奥开幕式,同样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表现。
冬奥会开幕式的简约之美,让崇尚“精致美学”的日本观众产生了深深共鸣。当二十四节气的倒计时停止在“立春”那一刻时,开幕式正式拉开序幕。光与影的几何之美,演绎出草长莺飞的盎然春意。这让日本某组织青年负责人南秀一(Minami Shuichi)惊艳并备感震撼。
“我的家人、朋友、同事,还有社交网络上的网友都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灯光秀美轮美奂,叹为观止。张艺谋真的太了不起了!”南秀一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冬奥会开幕式提醒人们一个事实:人类必须重新学会与自然共处,并团结一致应对全球性危机。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日本肆虐,国际社会对日本能否顺利举办奥运会普遍心存疑虑,日本国内要求取消奥运会的呼声也很高。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派出庞大队伍赴东京参赛,充分体现了对日本举办奥运会的支持。这份情谊令南秀一至今难忘。作为日本国民,她祝愿北京冬奥会同样取得圆满成功。今年是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50周年,她也希望北京冬奥会“可以成为促进两国友谊的契机”。
来自法国的CGTN主持人奥利维尔·格兰德让(Olivier Grandjean),是在奥地利驻华使馆内观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直播的。一群红衣少年随着国际奥委会保留曲目《想象》的旋律,穿梭在似波浪又似流沙般的魔幻舞台上,脚下的轮滑拖曳出长长的蓝色轨迹,显示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格言,格兰德让的情绪“燃”到了顶点。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坦言,他是甲壳虫乐队的“铁粉”,而约翰·列侬的这首经典作品,正是“希望、和平、爱的伟大象征”。
“我热爱这样的罕见时刻——所有人积极进取、追求梦想、忘却纷争,和平庆祝人类的杰出才能和青春的非凡胜利。这正是奥运会的魅力所在。”格兰德让说,北京冬奥会给世界各国提供了难得的交流机会,向全球传递了希望与团结的共同信号。
世界青年大会(WAY)秘书长艾迪奥拉·帕肖拉里(Ediola Pashollari)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体育和艺术总是能把人类团结起来,这与人们的年龄和出身无关,但年轻人和志愿者们在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表现尤为出色,“他们的创造精神、出色表演和热情好客,以及作为东道主的每个中国人,都值得鼓掌和欢呼”。她说,“这场开幕式让我们看到,即使我们正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寒冬中经历艰难时期,但春天总会到来,希望总会破土而出”。
14年后,中国面临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14年后,奥林匹亚的火种又回到了北京。然而,2022年的中国,面临的却是一个完全不同于2008年的世界。
“今天,国际形势变得更为复杂,各种挑战层出不穷。”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青年团国际局副主席、安卡拉哈吉拜拉姆维利大学助理教授苏娅·尼尔汗·阿西卡林(Suay Nilhan Acikalin)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此时举行的北京冬奥会,是“人类通过团结一致改变和拯救世界”的最佳明证;提出“一起向未来”则是中国努力打破国际关系壁垒、与其他国家建立新纽带的关键。
2021年11月,联大通过名为“通过体育和奥林匹克理想建立一个和平、更美好的世界”的决议,表达了对北京冬奥会的期待:“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借助体育的力量,营造和平、发展、坚韧、容忍、谅解的氛围,推动世界前进。”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说过,“奥林匹克运动展现了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合作与团结、才华与包容。”白雅婷认为,古特雷斯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北京冬奥会是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合作、达成共识和相互尊重的重要机遇。
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日趋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气候危机让越来越多的人流离失所,全球两极分化自冷战结束后达到新巅峰,大大小小的冲突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上演。为此,中国与172个国家在冬奥会开幕前向联合国大会共同提交奥林匹克休战决议,呼吁各方以对话消弭分歧,以合作替代对抗,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于这一充分体现奥运精神的倡议,常启德深表赞同。回顾过去半个世纪的历史,他肯定了中国在维护以联合国为主的多边治理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是联合国维和经费的第二大出资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在履行《巴黎协定》、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方面,“中国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俄中友谊、和平与发展委员会青年理事会成员、上合组织青年理事会成员、“金砖国家百名杰出企业家奖”主管塔季扬娜·谢利维尔斯托娃(Tatiana Seliverstova)看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中国并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意义重大。她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普京总统此访北京,对俄中政治经济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两国领导人的引领下,俄中两国政治互信度上升至历史新高,两国关系的稳固,对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作为学者,苏娅认为,土耳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伙伴,土中两国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应该在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关系。说到北京冬奥会,苏娅表示,“‘一起向未来’的口号,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政治理念的映照,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对人类团结精神的尊重。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奥运会总是搭起沟通的桥梁,而不是竖起一道道高墙。‘一起向未来’的精神必将与北京冬奥会一起载入史册。”
本报北京2月9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