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青年有大爱 促行无障碍

发布时间:2022-02-22 09:51: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观察者】

  作者:丁鹏

  丁鹏,80后青年学者,供职于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残障法、人权法、特定群体平等保护等领域。

  在康复服务领域,北京等地的视障者独立出行训练项目让更多失明者重建生活信心;在全国推广的精障者社区康复项目中,社工与医学、法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对接,构建了无障碍服务体系;在公共交通领域,不少城市的残障社群开发了适用于本地交通的App,并通过社群用户反馈及时更新,为无障碍出行提供便利……“以人民为中心”,一句充满温度的诺言,在无障碍环境建设进程中不断兑现。

  近年来,广大青年广泛参与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在当中贡献智慧、付出辛劳,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为可贵的,是他们愿意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使无障碍建设的内容不断细化和丰富起来。如在文化旅游领域,出现了不少专门为轮椅使用者或聋人等社群提供旅游服务的机构;许多地方成立了为视障者提供口述影像及“看电影”服务的志愿者组织。

  作为无障碍建设的研究者,我感动于残疾青年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调研时,我曾目睹视障学生在一些社会组织的帮助下,将自己参加高考的经验认真细致地记录下来,分享给更多同样视障的师弟师妹,还努力将经验推广到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等诸多领域;也目睹武汉、长沙等地的聋人和聋人子女成立手语翻译组织,为需要维权的聋人提供手语支持服务,协助联系法律援助机构和志愿者。残障青年积极参与无障碍建设工作,有的是为了平等就业,有的是出于服务社会的公益心,在我看来,他们的这些努力都是确立自身主体性并实现自我赋能的过程。

  如今,青年深度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体现出越来越强的专业性。在科创领域,成立了不少依托高校资源的无障碍研究机构,吸收青年学人从事研究工作,青年工程师致力于研发翻译手语的人工智能技术、语音文字的转化软件、助视助听助行的新型辅具等,屡有突破。在司法领域,法律人推动的无障碍公益诉讼和典型案例,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完善无障碍环境的努力,体现出当代青年人自立自信、探索进取的精神风貌。无障碍环境事业的进步,也提升了大众对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的认识,有助于形成更加友善、包容、团结的社会氛围。

  青年有大爱,促行无障碍。在未来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进程中,我想青年们还可以从三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深入基层服务。无障碍环境包括物理设施,也包括公共服务、信息交流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工服务。特别是在社区康复、法律援助等领域,具备无障碍沟通能力的志愿者,将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二是探索智慧前沿。在无障碍环境评测,无障碍产品的开发、适配,以及无障碍服务完善方面,都需要更多既有残障平等意识又有相关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深入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智能化水平。三是拓展全球视野。无障碍环境建设彰显人性关怀,惠及广泛人群,蕴含人类共同价值,这方面的工作正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在当今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面前,青年们作为生力军和新希望,应当由此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