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传统戏曲的舞台更大了

发布时间:2022-02-23 09:48: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与祖国同奋进】

  传统戏曲的舞台更大了

  讲述人:山东临沂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王秀庭

  光明日报记者韩业庭整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深入推进。作为一名戏曲观众和戏曲艺术研究者,我见证了改革为国有文艺院团带来的活力。

  以我所在的山东省为例,经过这些年“一团一策”的改革,全省国有文艺院团艺术创作生产机制不断完善,舞台艺术精品越来越多。比如,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全省文艺院团累计完成新创作大型剧目300余部、小型作品1000余件,其中6部优秀剧目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12部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此外,舞剧《红高粱》、民族歌剧《沂蒙山》、京剧《游百川》等多部作品摘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全国大奖。

  以前,很多耗费大量精力、资金创排的作品,往往参加完比赛和评奖就被束之高阁,造成极大的艺术资源浪费。随着改革的深入,演出成为舞台艺术的核心环节,很多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舞台艺术作品开始跟观众“亲密接触”。比如,山东省吕剧院创排的吕剧《大河开凌》,2018年4月首演至今,在全国进行了数轮巡演;山东省京剧院复排的《奇袭白虎团》仅在北京的两次演出网络观演量就达1.3亿人次;山东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歌剧《沂蒙山》演出足迹遍布全国,为国有文艺院团剧目市场化运营蹚出新路。

  此外,随着改革的推进,国有文艺院团在薪酬分配、绩效考评等方面持续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的招录渠道更加通畅,一批优秀的青年才俊挑大梁、当主角,改革改出了干劲和效益。正如一些戏曲演员所说:“曾经我们为如何在市场化大潮中生存而迷茫。如今,我们有演不完的戏,感觉传统戏曲的舞台更大了,演员们的艺术之路更宽了。”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3日 05版)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