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四唯”:轻装上阵,创新潜能尽释放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54岁的花生专家崔凤高没有想到,自己能够真真切切地享受到“破四唯”的福利——以大专学历晋升到研究员。其打动评委们的条件是:长期扎根基层生产一线,服务“三农”,贡献突出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山东省农科院不久前公布了包括崔凤高在内的2021年“破四唯”岗位10人晋升名单——此举意味着,经过现场答辩、专家组评审和综合评议,10名科技人员脱颖而出成功晋升到高等级岗位,其中正高级岗位4人,副高级岗位6人。这得益于山东省农科院在全国科研单位中率先出台破除“四唯”10条意见,明确了论文发表和授权专利一律不再给予奖励,而相关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效果等指标将会成为专业技术岗位竞聘的直接依据。
长期以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等在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等不良导向,国家从改进科技评价体系来纠偏。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这一重要讲话,彰显出我国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的坚定决心。在这一方针指引下,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以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
“现在,在人才考核评价、岗位设置等方面,高校有了更大的权限,选才用才也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毅表示,2021年四川省首次设立“支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奖励资金”,成都中医药大学因为人才工作做得好,获得600万元奖励。
破除“四唯”,深化改革,才能使科技工作者不受论文、奖项的牵绊,心无旁骛、轻装上阵。
上海市选择具有基础研究显著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长期、稳定资助,支持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引导科研人员以“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的态度开展研究。中科院上海分院是“基础研究特区”试点单位,将率先探索并建立与基础研究规律相适应的项目专员制、经费包干制等管理新机制。
“基础研究项目在实际实施中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项目专员制是针对项目本身,为科研团队配备科学家或优秀管理人员协助并保障项目实施。”中科院上海分院科技发展部主任赵小龙介绍,项目专员不直接参与项目研究,会全程动态跟踪了解研究进展,并为科研团队提供专家指导和咨询意见,这种管理方式对年轻科学家的成长至关重要。
的确,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打破论资排辈的选人用人模式,才能给科学家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宁夏,领军人才评价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培养对象自评与用人单位、专家、归口管理部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用当地管理部门的话说,“既然是领军人才,你不能光忙着自己发展,得把团队带起来。如果团队一团糟或者压根没有团队,这就不叫领军人才”。
循着这样的标准,宁夏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2016年,宁夏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医院选出第一批21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进行培养。5年期满后,宁夏科技厅委托宁夏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研究所对其进行考核评价。结果显示,21人在培养期内共承担国家及自治区科技项目115项,有7人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5项,授权专利122件,制定技术标准43项。粗略统计,他们开展成果转化推广产生经济效益近52亿元,有效带动了学科建设发展,推动了产业技术进步,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