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科技赋能,一起向未来

发布时间:2022-02-24 10:04:00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未来感满满的开幕式,科技范十足的竞赛场,黑科技加持的运动装备,新技术带来的全新观赛体验……刚刚结束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科技点燃冰雪,新技术大放异彩。奔涌的科创之力,让“双奥之城”北京,闪耀出新的时代光芒。火炬已经熄灭,一起向未来,科技创新将为这座千年古都持续赋能。

  冰雪盛会 插上科技翅膀

  出发、起跳,腾空、落地……在冬奥会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的项目中,中国队运动员谷爱凌夺得金牌创造了历史。而在她的夺金时刻,通过视频观看的观众惊喜地发现,谷爱凌仿佛拥有了“分身术”:从起跳到落地,多个身姿组成的腾空轨迹在同一画面中定格。在“时间切片”技术的帮助下,从未有过的观赛视角,让人大呼过瘾。

  回顾北京冬奥会,创新无处不在,科技随处可见。雪场里,高精度气象预报系统实现“百米级、分钟级”预报;冰面上,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造就“最快的冰”;场馆中,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核酸监测系统筑牢防疫屏障……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通过数字孪生和智能化集成,新建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还拥有一个充满智慧的“超级大脑”。在接入36个系统、近10万点实时数据后,它“有感觉,会呼吸,有记忆,会思考”,支持毫秒级管控。工程总工李久林自豪地说,“智慧”源自一颗完全自主的“中国心”。

  据统计,本届冬奥会上,共有212项技术落地应用,其中33项技术为首次使用。这里面既有科研机构的贡献,也有一批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攻关。冬奥会是北京科技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科创领域“产学研用”全链条、全动员的一次检验与实践。

  冬奥成果 助力城市发展

  如同2008年夏季奥运会闭幕后一样,如今“后冬奥时代”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冬奥的科技成果在未来将如何应用?在未来北京的城市发展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此次冬奥会上,氢能的应用是一个典型案例:2008年北京夏奥会,我国首座车用加氢站在京建成,氢燃料电池汽车实现了“0”的突破,3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奥运会期间投放运行。2022年,氢成为冬奥会火炬唯一燃料,816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赛事保障运输主力。

  “北京作为‘双奥’之城,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遗产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许强表示,在后冬奥时代,北京将在城市发展中,持续为科技冬奥成果提供应用场景,使冬奥科技成果从冬奥会走向城市发展的应用场,飞入寻常百姓家。“冬奥会的宝贵财富,将成为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新动力。”许强说。

  据了解,在冬奥会中广泛应用的智慧场馆技术,目前已开始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和枢纽型建筑,进行推广并逐步应用。此外,在绿色环保领域,北京正加快燃料电池商用车技术、绿电技术、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等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普及。

  许强介绍,北京还将面向产业升级,加速培育龙头企业。推广应用“云转播”技术、8K高清视频技术、服务型智能机器人等,加强智能技术场景应用与体验布局,助力北京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打造“北京智造”品牌,助力科技型企业加速发展。

  科技创新 点亮美好未来

  从申办、筹办到完美收官,科技创新贯穿北京冬奥始终,融入冰雪盛会的方方面面。而在这一过程中,首都北京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跑出了加速度。

  中关村、怀柔、昌平,3个国家实验室全新成立,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8家瞄准“制高点”的新型研发机构先后问世,新的体制机制激活创新创造。

  京郊怀柔,雁栖湖畔一座夯实基础研究的科学城已然成形。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正在这里加速形成,支撑原始创新的力量在这里集聚。未来,这里的大科学装置将供全球科学家共享。

  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举措正在顺序铺展,昔日中国互联网的诞生地,今天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新高地。“这就像是二次创业。”中关村的企业家们说,“迎着困难上的才是村里人。”冬奥申办成功的2015年,中关村企业实现总收入4.07万亿元;2021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预计达到8万亿元,翻了近一倍。全球最大的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新型区块链底层平台技术……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重要支撑。

  几年间,数字化潮起京城。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交易火爆,5万多个5G基站遍布城区,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迭代升级……目前,北京城市的“七通一平”数字底座已然成型。未来的北京,在科技的赋能下,城市将变得更智慧,服务变得更周到,运转变得更高效。

  王昊男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