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瞄准前沿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2-03-02 09:52:00来源: 经济日报

  执笔:陆园园(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并将“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作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抓手,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明晰了方向和路径。

  需要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当前,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明确“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世界创新资源的集聚中心和创新活动的控制中心,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综合实力。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是我国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还存在与新发展阶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具体表现为,基础科学研究短板突出,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等等。对此,我们要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一体推进相关问题的解决。

  一是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重点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积极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提升科研组织化、体系化能力为突破口,深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机制建设,推动科技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充分发挥其在服务国家创新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着力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发挥高水平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前沿技术领域学科、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建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二是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原创性基础研究,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既要持续推进对宇宙演化、意识本质、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的探索和发现,又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要攻克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力争实现突破。

  三是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现代产业发展新动能。

  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医药健康、航空航天、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前沿领域,开展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核心设备研制,释放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新动能,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提升创新链。具体来看,需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纵深发展上下功夫,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底层核心技术为牵引,大力发展虚拟现实等融合创新技术,攻关一批底层核心技术,为形成行业领先优势、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夯实基础;在支撑“先进智造”产业创新发展上下功夫,面向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聚焦通用关键零部件、智能生产线、协同制造等重点方向,推动底层关键技术突破和共性技术集成创新;在开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上下功夫,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方向,前瞻布局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搭建跨界融合技术平台。

  四是要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必须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在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要增强对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力,依托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可考虑以“大科学装置+大科学任务”等形式,面向全球引进和使用各类人才资源,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开展科研工作;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持续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发现和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敢闯“无人区”的青年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人才;支持科研机构“择优滚动支持”重点领域青年人才,扩大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范围,给予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并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同时,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