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擎梦想之火 赴未来之约

发布时间:2022-03-04 09:59: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李玉敏(东北师范大学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举世瞩目的北京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惊艳世界,冬残奥会又即将拉开帷幕。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牵手,共谱友谊、团结与公平竞赛的和平华章。从百年前的“奥运三问”到今日的“双奥之城”,中国人民不懈奋进,体育强国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交汇于斯。

  体育是国家强盛的鲜明标识,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象征。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也有利于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和平发展主张,展示我们国家和民族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阳光、自信、富强、开放、友善的良好形象。

  事实证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值得这份信任。北京冬奥会明确了“精彩、非凡、卓越”的目标,确立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强调“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提出“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为做好冬奥筹办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冰立方”“冰丝带”“雪飞天”“雪飞燕”“雪游龙”“雪如意”“冰之帆”“冰凌花”,这些冬奥场馆的浪漫昵称不仅蕴含着中国人民对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举办的美好祝福,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彰显着中国人民贯彻办奥理念、践行申奥承诺的智慧和行动。自2015年成功申办北京冬奥会以来,截至目前,全国居民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3.46亿,提前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冰雪运动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冬季走向四季。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激发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情,带动更多中国人热爱和参与冰雪运动,更推动了世界奥林匹克事业的蓬勃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雪花。每一朵雪花,都映射出独特的光华。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成就了缤纷世界。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国敞开大门迎八方来客。不同的国家、多种多样的语言,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奥林匹克大家庭里一同拼搏,共赴梦想,不同的文明在奥林匹克盛会和谐共生、交流互鉴。

  可以说,奥林匹克运动为世界各国人民体育交流与人文交往搭建了舞台、架设了桥梁,有助于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消除隔阂和误解,实现文明交融互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是中国人民促进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实在在的努力。从与国际社会的多种合作、到广纳各类专家人才,到搭建国际体育交流平台,再到推动跨文化人文交流,中国敞开胸怀,博采众家之长,牢记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奥林匹克初心、弘扬国际社会团结应对共同挑战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践行持续推动人类进步事业的奥林匹克运动宗旨。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之变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如何战胜疫情?怎样建设疫后世界?如何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面对如何战胜疫情、如何建设疫后世界等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特别需要用一场开放的聚会来证明人类的团结与信心。作为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格言的成功实践。世界人民唯有携手团结互助,共同应对共同行动,才能推动历史进步的车轮不断向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理念和路径,又是方向和机制,是破解全球性难题的深邃思考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而体育是团结一切的力量,体育运动所凸显的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团结一致的精神正是人类面对挑战和困难最需要的宝贵财富。

  奥林匹克的使命是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人们在和平竞争中团结一心。世界相信中国会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用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凝聚在一起,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认真兑现诺言,不负众望,确保了北京冬奥会如期顺利举行,彰显了大国担当、大国智慧。北京冬奥会从申办、筹办到举办的全过程不仅践行了奥林匹克新格言和共同理想,也为各国各地区冰雪健儿提供了超越自我的舞台,更为疫情困扰下的世界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在世界舞台上,中国始终以开放、包容、合作的姿态积极作为,始终坚定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