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大家谈】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统一教材只是第一步
作者:马青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崔建梅带来了《关于国家编写统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建议》。她在建议中说:“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势仍不容乐观,中小学生抑郁、自卑、厌学、逆反等现象高发,自杀、自残等行为屡见报端。”
这个判断是有根据的。2021年3月,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为7.4%。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在这令人心惊的数据背后,还伴随着一桩桩青少年自杀事件。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中,也有一组调查数据:10~16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平均分只有62.88分(百分制),约33.1%中小学生得分低于60分。特别值得注意是,正确率最低的是关于预防自杀的心理健康知识。调查还发现,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越高的中小学生抑郁风险越低、心理韧性越高,且越愿意寻求专业心理帮助,而越是有抑郁倾向的学生越不愿意向外界求助。
由此可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及时跟上。教育部几年前就要求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开设心理咨询室,但问题是,有的学校有咨询室却没有专职心理老师,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兼任。不少老师和家长吐槽,有些学校的心理课或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
教育部去年进一步下发通知,要求高校把心理健康纳入公共必修课中,而中小学校则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本课程,还明确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即使解决了专职心理老师的问题,没有可以信任的教材,老师们上课就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此前在网上,有学校的心理课老师向众人求教,没有现成的教材,市面上的心理学书籍又多又杂,该怎么选择呢?心理学在中国是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少,专职心理学师资也不丰富,很多年轻老师即使考取了资格证,也还欠缺实践经验。所以,科学权威的统一教材不仅是给孩子们看的,更是给老师们上好心理健康课的辅助。
当然,有了统一教材也不可能万事大吉,有些学校名义上开了心理健康课程,却上不了几个课时;有的学校发了教材,却只能放在书架上落灰。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问题,不能全指望学校的心理健康课。
当下,依然有人不把心理健康当回事,只以“脆弱”二字概括之。很多时候,解开青少年的心结,是需要整个家庭一起配合治疗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牵在家长的手里,调查显示,33%的青少年自杀原因是家庭矛盾。孩子如果生理上感冒发烧等,父母容易发现,也会积极治疗,不会因此责怪孩子,可如果是心理上“感冒”,待遇可能大不相同:要么是对孩子的求助信号视而不见,要么就是劝孩子“想开点,坚强点”之类的大而无用的道理。
统一教材也好,心理健康课也好,都是当前非常迫切的教育改进措施。但是,也千万别觉得只要多上两堂课,学校更重视一些,孩子们的心理隐疾就能痊愈,这种错误的认知也正说明,包括家长在内的整个社会,都需要心理学的“扫盲”。(马青)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