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届“世界水日”:地下水超采是否得到改善?
央广网北京3月22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今年的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今年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22年“世界水日”主题为“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我国纪念2022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大家一直关心的地下水超采问题,如今是否得到改善?如何防止地下水被污染?
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不同类型的地下水?
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形式的重力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而成。
地下水面以下,岩土的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称为饱和带,其中根据含水层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稳定分布的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称为潜水,与包气带直接连通。充满于上下两个相对隔水层之间的具有静水压力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
当然,根据空隙类型的不同,地下水也可以分为松散岩土中的孔隙水、非可溶性坚硬岩石中的裂隙水和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溶水。
人类对地下水的开采经历怎样的步骤?
自人类开始定居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后,便有了利用地下水的历史。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束龙仓教授介绍,最初的地下水开采主要供生活饮用,后来逐渐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
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就开始利用泉水,挖掘浅井。经考古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有一口1.35米深的水井,这也是我国最古老的水井。
在中国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以后,水井已相当普遍,其深度不断增加,结构也更加完善。
从春秋时代后期到秦朝建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例如新疆吐鲁番一带出现的坎儿井和四川自贡一带开凿的自流井。
而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国家进入工业革命之后,随着钻井机械技术的进步,工业、农业、城市迅速发展,供水量急剧扩大,促使人们开始大规模利用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超采问题,如今是否得到改善?
水利部此前以2001-2010年为评价期的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结果显示,全国有21个省区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超采问题,其中,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超采区面积、超采量均超过全国的90%。
而近年来,通过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跨流域调取地表水等措施,自2000年开始,原地下水供水量较大的省份,如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等地下水供水量均有所减少。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表明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已经明显回升。
从全国地下水供水量情况来看,全国地下水供水量已经由2012年的峰值1134亿立方米,下降至2020年的892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占比也由18.47%减小到15.35%。
为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我国采取了“一减、一增”的综合治理措施,即通过节水、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来压减地下水超采量,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实施河湖地下水回补,提高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
据2020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我国2020年全国供水总量5812.9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892.5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15.35%,与2019年相比,地下水供水量减少41.8亿立方米。
保护地下水、河湖生态,普通人能做些什么?
首先,树立节水意识。一个水龙头如果没拧紧,哪怕只是滴水,一个小时也会浪费3.6公斤水,一个月就是2.6吨水。我们可以在抹肥皂、洗头发时,先把水龙头关掉;在等待冷水转热时,将放掉的水用水桶装起来,用来冲厕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举动,其实都是行之有效的好举措。
其次,改善生活习惯。减少地下水污染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比如不随意丢弃有毒、有害物品,在家中安装节水器具,出行使用新能源汽车等。
最后,自觉遵守水法律法规。随着《地下水管理条例》的颁布,我国的地下水已经迈入依法严格管理的新阶段。作为中国公民,应当加强地下水管理条例的学习,积极参与地下水监管,形成地下水管理保护的合力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监制:白中华
记者:鹤佳 杨扬
编辑:彭毓姬 潘雨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