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晴雨表 一份惠民心——解析教育部2022年部门预算
关于教育的事,总能引来社会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教育部2022年部门预算日前公布。文件显示,今年教育部收支预算逾5435.99亿元,比去年增加447亿多元。其中,教育支出的预算占比最高,超过3774亿元,这笔支出的绝大部分,都用于普通教育类别中的高等教育,金额高达3507亿余元。
“今年教育部经费预算数虽比去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数额有限,在全国教育经费总预算的大盘子中也只占其中一小部分。作为教育经费中的中央财政部分,每一笔资金的安排和流向都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在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罗志敏看来,如何管好用好这笔宝贵的财政资金,让有限财力在我国这个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中发挥好保障、助力和引导作用,发挥出促发展、惠民生的最大效能,的确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智慧和治理能力。
一份年度预算,究竟包含了多少信息?又能从中看到多少教育的变化与发展?
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份额不断增长
预算文件显示,教育部2022年部门预算中一般公共预算当年财政拨款为13794401.91万元,比2021年执行数增加122413.70万元。文件解释说,主要原因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过紧日子的有关要求,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压减了公用经费和非刚性、非急需的一般性支出,同时合理保障了行政事业单位养老支出等刚性支出需求。
调整的,还有留学教育。文件显示,2022年教育支出(类)留学教育(款)包含的项目中,出国留学教育、来华留学教育两项预算数分别比2021年财政拨款执行数减少了53158.55万元和228706.22万元。文件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受疫情持续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需求出现暂时性下降,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实际报到人数、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入境报到人数相应减少所致。
“相比之下,用来支持高校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加强留学教育管理的其他留学教育支出项预算数比2021年财政拨款执行数增加了160395.85万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薛新龙分析,这一教育支出预算结构调整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事业正在依据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规律特征,适时优化发展路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之前,除师生海外流动之外,高等院校中发生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教育活动,即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比例较低;疫情发生导致国际人员流动受阻,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出国留学,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份额将不断增长,跨境在线教学、境外分校办学等在地国际化方式将在我国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因此,改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条件、提升在线教育质量,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保障留学质量,就相应成为当前和未来时期留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薛新龙说。
基础研究依旧是重中之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王熙发现,对比2021年预算,本次预算用于高等教育的经费再次缩减,而对小中高教育支出以及科技重大项目的支持则有不同程度提升。“此外,从科学技术支出大类中可以发现,本次预算虽向应用研究有所倾斜,但基础研究的总预算额仍是应用研究的两倍左右。可见,基础研究依旧是重中之重。”
“毫无疑问,科技重大项目对整体科技实力提升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王熙认为,以明确的研究目标为导向,科技重大项目攻关不但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加速攻关,还能快速选拔、培养科技人才,搭建合理的科研梯队,带动整个创新链条上的同步推进,形成规模效应、溢出效应和网络协同效应。
罗志敏还指出,高等教育经费再次缩减,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号是,部属高校作为社会认可度相对较高的大学,除了要处理好过紧日子与开拓发展的关系之外,不能再走以往过于依赖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传统路子,有责任通过基金会、校友资源等方式多方汲取办学资金,带头为全国高校闯出一条办学资金来源多样化的健康、良性发展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文件特别介绍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经费项目情况,项目主要包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校社科创新平台和专业化智库建设、基础研究和文化传承、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等。教育部2022年拟安排上述项目一般公共预算6亿元。具体预算安排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1亿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100万元,高校社科创新平台和专业化智库建设1.78亿余元,基础研究和文化传承项目2.87亿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1295万元。文件还指出,在持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该项目将长期实施。
“对于高校社科工作者来说,这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王熙坦陈,无论是高校思政研究、还是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都是带动理论发展、文化创新和传播的有力抓手,有助于培育社科创意型人才和交叉类人才,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深远意义。
把经费用在学生和教师身上
记者翻阅文件还发现,教育部今年新增一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用于教育事业的彩票公益金支出,预算约13亿元,其中10亿元拟分配给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罗志敏说,新增部分则主要展现了国家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温度和力度。“相关预算安排体现了两方面特点:一是扶强补弱,即继续重点扶持一些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同时对中西部薄弱地区的教育进行专项资助;二是钱随人走,即把增加的经费支出主要用在学生和教师身上,这样做也是与目前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
这项拟分配给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的10亿元,包括滋蕙计划2亿元,用于资助中西部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一次性补助其从家庭所在地到被录取院校之间的交通费和入学后短期生活费;励耕计划6.25亿元,用于资助中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教师,及试点开展资助中西部农村地区音体美走教教师,支持开展特殊、急需的教师培训;润雨计划1.75亿元,用于资助救助遭遇突发灾害、紧急事件或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特殊困难的学校和教育事业相关单位等。
“滋蕙计划是通过精准施策,努力提升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入学率的重要举措。”苏州大学副教授余庆说,从2001年开始,我国已经相继出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省部共建”以及“部省合建”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然而,以往的支持政策重点聚焦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等议题,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学生资助亟待重视。在高校招生以本省生源为主的现实背景下,中西部地区高校在滋蕙计划中受益更大。
励耕计划所包含的两项举措,均是为了提高中西部及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余庆指出,生活待遇是吸引优秀教师到边远地区任教的关键,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均出台了相关津贴政策,鼓励教师扎根边远地区。以往的补贴政策,主要按照“地方自主实施、中央综合奖补”的原则落实,但面临着部分区县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偏低的问题,在稳定农村边远地区教师队伍的效果上较为有限。励耕计划通过中央财政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教师,有效弥补了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支持不足的问题,能够进一步稳定师资队伍,优化中西部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结构,助力完善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如何管好用好这笔资金,仍需更多探索。”罗志敏说,可考虑通过实施广泛的捐赠配比等手段,引导和牵引社会公益资金捐资助学、助教、助校,以让有限的财力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再如通过推进预算绩效内控一体化管理和深度信息公开制度,使每一笔钱都能落实落地、开花结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