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质“富口袋”到文化“富脑袋”
【专家点评】
作者:魏风云(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当前,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从物质“富口袋”到文化“富脑袋”,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十四五”规划提出“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可以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心系民生,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体推进,一以贯之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拓展文化惠民思路,创新文化惠民方式,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安徽省贯通五级公共文化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效能,提高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山东省烟台市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满意度导向”的工作思路,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南京市江宁区对废旧房屋进行改造翻新,建起村民“5分钟文化活动圈”……文化惠民措施持续创新,有效激活了乡村文化的“一池春水”,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明显增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事关人民福祉、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人类的发展进步、社会的繁荣富强、民族的独立振兴,都离不开文化力量的支撑。
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催化剂。精神文化需求是人民更高层次的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使命。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文化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原动力。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物质的复兴,更是文化的复兴。良好的乡村文化、文明乡风,能够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风尚、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准确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将其纳入城乡一体化总体设计,探求有效实践方式,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路径。
文化能感国运之变化,复兴须有文化之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民族复兴与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中华文明发端于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的根基在基层,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来自基层群众。夯实文化振兴的经济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激发文化自觉,持续强化文化自信,这是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以文载道,以文聚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要实现从物质“富口袋”到文化“富脑袋”,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增强文化滋养,丰富精神家园,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源不断提供精神动力。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张勇、赵秋丽、冯帆、李慧、赵明昊、苏雁、刘已粲、高平、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杜克成、李富、陈秀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