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之后,冰雪经济这样开启新篇
【热点关注】
作者:邱灵(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精彩落幕,不仅为新冠肺炎疫情困扰下的世界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也拉开了我国冰雪经济发展的时代序幕。当前,要借势冬奥“春风”,积极探索“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全面开启我国冰雪经济发展新篇章。
“冷资源”变身“热产业”:冰雪经济新格局加快形成
冰雪经济新体系初步建立。伴随冬奥赛事举办,我国居民在冰雪运动方面消费有所增加,以冰雪旅游为主导的传统冰雪资源开发模式向“冰雪+”多元化、全链条发展,以冰雪旅游、冰雪文化等为核心的冰雪经济新体系初步形成。例如,以冰雪为活动背景和消费场景的本地游、周边游持续升温,推动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文化等业态深度融合。又如,以冰雪旅游和冰雪体育为引领,冰雪装备制造本土化水平持续提升。压雪车等冰雪场地装备填补国内空白,冰雪硬度和粒径测量仪等赛道监测设备实现国产化。
冰雪经济新空间有效拓展。随着冰雪运动广泛开展,我国冰雪经济空间格局打破“难进山海关”局限,从此前的东北、京津冀、新疆“三足鼎立”,转向“南展西扩东进”。2018至2021年我国建成的较大规模冰雪项目投资近万亿元,东北、华北、西北等“三北”地区吸纳投资占比47.9%,西南、华南、华中、华东等其余四区吸纳投资占比达到52.1%。截至2021年1月,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覆盖30个省份,较2015年增幅分别达317%和41%。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加快,一些老工业城市借势冬奥变身“冰雪城”。
冰雪经济新机制释放活力。冬奥筹办工作有力推动冰雪场地建设、冰雪科技研发、冰雪人才招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为我国冰雪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例如,突破专业体育场馆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模式,目前冰雪领域社会投资额占比超过八成。又如,强化科技与奥运的有效结合,在气象预测、赛道场馆建造运维、运动技能优化、训练基地建设、8k数字转播等冬奥特殊场景实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成长的烦恼”待解决:冰雪经济发展不充分
我国冰雪运动起步较晚,与冰雪强国建设目标尚有差距,需要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总体水平有待提升。一是产业链条较短。当前我国冰雪产品谱系不够健全,滑雪产业收入主要来自滑雪场地及设施器材出租、衍生旅游业等。冰雪装备以冰鞋雪靴、运动服饰为主,且附加值不高,本土高端冰雪装备品牌有待打造,关键环节国际竞争力亟须提升。二是产品结构不够优化。大多以滑雪运动体验为主,休闲度假型旅游项目较少,四季旅游产品尚未形成体系。三是存在区域同质化现象。一些地方的冰雪项目特色不足、创意不够,流于一般化的冰灯世界、冰雪会展等内容,容易造成游客审美疲劳,难以很好地激发潜在消费人群投身热情。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一是管理体制机制不够顺畅。冰雪资源之间存在一定的分割管理、相互牵制现象,缺乏统筹协调,相关系统与地方政府规划及管理时缺乏联动机制。二是政府与市场边界有待厘清。当前,产业政策过于强调政府作用,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分工协作推进机制尚未形成,冰雪运动发展包括冰雪赛事运营的职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不高。三是缺少统计支撑。冰雪经济的基础数据和常态化统计措施还较为欠缺,难以支撑定期统计监测和科学分析。
发展要素存在制约。一是土地瓶颈制约。冰雪项目受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红线管控约束突出,新建或扩建滑雪场大多涉及林地使用问题,批复手续办理周期长、获取难度大。索道、缆车等冰雪场地设施实际占地面积小,难以满足成片供地要求。二是人才制约。冰雪教育培训尚未形成体系,从事冰雪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偏少,场馆运营管理、装备研发制造等人才短缺,冰雪人才流动性大。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权益保障不到位等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供求失衡。三是资金制约。冰雪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开发机制相对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良好商业模式和资本运营业态。
发展环境亟待改善。一是交通设施短板。适应冰雪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航空、铁路、公路等较为落后,低空飞行基地、自驾车营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升,游客出行时间成本亟待降低。二是场地设施不足。社会资本参与滑雪场、冰上运动场馆建设积极性仍然不高,建设运营标准和制度缺失,综合服务设施滞后。三是营商环境不优。部分地区应优化环境,吸引游客,推动招商引资。四是大众普及率较低。冰雪运动仍属高端消费,缺乏深厚的群众参与基础,加上“畏冷”情绪普遍存在,大众冰雪消费市场潜能尚未充分释放。
四点发力,推动“冰天雪地”变身“金山银山”
当前应加快布局适应现代冰雪经济发展的前瞻性制度框架,全面开启我国冰雪经济发展新篇章。
加强统筹规划。制定国家层面冰雪经济发展战略或规划,明确近中远期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突破口。深化冰雪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冰雪旅游、装备、教育等融合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冰雪经济体系。强化特色发展和错位竞争,推动冰雪资源优势与避暑康养、体育健身、边境风情等特色功能深度融合,打造跨省区精品旅游线路,形成春夏秋冬四季均衡发展新局面。
创新体制机制。支持地方建设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在冰雪场馆建设运营、冰雪旅游四季联动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打造全球性冰雪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探索共建跨境冰雪旅游合作示范区,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携手发展冰雪丝路经济,联合打造跨境冰雪旅游产品和“网红”打卡线路。推进森工、农垦改革,完善与地方政府合作联动机制。推动建立冰雪经济统计体系,加强统计监测和预警预判。
加大政策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加大公益性冰雪设施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滑雪综合体、冰上运动中心等冰雪设施建设。建立政府与市场协同机制,支持北方有条件地区率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滑雪大区,在南方地区建设室内冰雪场馆,形成“南方练习冰雪、北方体验冰雪”互动发展格局。创新冰雪产业用地分类管理,探索实施点状供地政策,优化用地手续流程。加强冰雪教育培训,构建冰雪人才体系。
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冰雪竞技场馆和学校场地向社会开放,提升冰雪场地运营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冰雪经济配套设施提档升级,强化航空、高铁、公路高效衔接的冰雪交通建设,构建体验友好型服务体系,提升保障能力。完善冰雪消费支持举措,提升冰雪旅游国际吸引力,营造支持发展冰雪经济的社会氛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