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科技营造全新意境
作者:王志鸥(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视效总监)
核心阅读
通过讲述“一朵雪花的故事”,把“一起向未来”理念和“中国式浪漫”镌刻在奥林匹克历史上,写在了人类的共同记忆里。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中国式浪漫”简约空灵,实现起来却充满挑战。整个团队抱着必胜的信念,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克了无数难关,向世人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新时代中国故事。
文化是内核,是灵魂,吃透了文化,表现时才能神采飞扬、流光溢彩。为了把中国故事讲得准确,我们对开闭幕式上涉及的中国元素进行了大量论证和专家研讨,把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创作当作对中国文化在世界视野中的一次生动呈现。
新春伊始,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演出站在全球舞台,运用现代科技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国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全新艺术表达。通过讲述“一朵雪花的故事”,把“一起向未来”理念和“中国式浪漫”镌刻在奥林匹克历史上,写在了人类的共同记忆里。作为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视效总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在此之前,我曾经参与过张艺谋担任总导演的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演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灯光焰火艺术表演以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这一路走来,我们一直探索用数字科技手段,面向世界展现中华美学精神,展示新时代中国面貌。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克服无数难题,比如多部门协作以及演员、机械、舞美、编导等环节的整体调度等,尤其是接通文化根脉,呈现独特美学,把打磨好的创意完美落地。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的新风采,也让全球观众见证了中国数字科技艺术的世界级实力和水准。我在跟张艺谋总导演以及整个团队筹备开闭幕式的近5年时间里,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件艺术精品的打磨过程。
数字科技与中华美学有机融合
在开闭幕式这个复杂工程里,数字技术显示出巨大优势。首先,我们采用“数字动态脚本”,从创意初期就对开闭幕式进行等比例、全要素数字化动态还原。开闭幕式全程创意设计效果,都可以通过数字动态脚本得以视觉呈现,同时这个数字动态脚本也是现场精确调度排练的数字“沙盘”。数字动态脚本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创意设计和指挥调度的效能,大大降低了真人实物反复演练带来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比如奥林匹克主火炬“大雪花”设计了1000多稿,因为开闭幕式演出围绕“一朵雪花”讲故事,因此每一版设计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对开闭幕式设计进行整体调整。如果不借助数字动态脚本技术,这种高密度、高容量的创意设计是难以实现的。
数字技术除了是“脚本”,还是“舞台”和“演员”。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主火炬“大雪花”和激光雕刻“冰雪五环”等,都是数字技术的杰作。
奥林匹克主火炬“大雪花”是张艺谋总导演带领我们历经3年时间设计、一遍遍打磨而最终成型的。“大雪花”创意源自“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诗句。构成大雪花的90多个小雪花是中国结造型,线条首尾相连,紧紧相扣。每个小雪花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连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就像中国结和橄榄枝编织出一朵大雪花,寓意全世界人民紧密团结。“大雪花”透明中空,通过55万个发光点数字程控,点火时圣火的“光芒”从中心向外缘逐渐发散开来,空灵而浪漫,把全人类“一起向未来”的理念绽放在世人面前。
开幕式环节“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诗句,怎么用影像表达出来?总导演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课题:光做得像、只体现水的质感和力量远远不够,我们要让每一秒的波形都像中国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日夜研究,推翻了多个方案,最后采用算法编程,按照中国画波浪线条去控制,让波形每一秒的轮廓线都像国画里的波浪。瀑布倾泻而下,乍看只觉黄河之水天上来,细看就会发现,国画山水与物理波浪浑然一体,与众不同,别有韵味。这正是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了写实和写意的平衡,在视觉符号中寄寓了中华美学精神。
紧接着就是激光雕刻“冰雪五环”的经典瞬间,这是开幕式上难度最大的项目。黄河之水倾泻而下,一方“水”从冰面缓缓升起,变成一块晶莹剔透的“冰立方”,紧接着24支激光打在冰立方上,开始雕刻“光影水墨人形”,最后雕刻出“冰雪五环”。短短几分钟的演出集合了大量创意、科技、设备和调度。为表现出中国文化气韵,我们用毛笔画了上千张画,制成立体光影,人形在冰立方里运动时,还要研究人形在5块屏幕上如何呈现,才能体现冰立方通透的效果;离冰立方100米的24支激光,要紧紧跟踪图形运动轨迹,为实现精确控制,工程师进行了复杂编程。“冰雪五环”既是冰,也是雪,应该呈现怎样的光泽?我们反复研讨,认为这个五环应该有中国文化特色,具有冰种翡翠质感。
“中国式浪漫”简约空灵,实现起来却充满挑战。整个团队抱着必胜的信念,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克了无数难关,向世人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新时代中国故事。
在数字艺术赛道上跑出好成绩
从事数字科技艺术12年来,我一直在寻找机会,希望通过更大的舞台,向更多人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从平昌冬奥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冬奥会,我们抓住每一次难得的机会,用热爱和专业为祖国绘制光影画卷。经过实战操作、摸爬滚打,经过与张艺谋等艺术家合作学习,我们这些年轻的中国数字科技艺术工作者一次次迎难而上,一次次推倒重来,一次次攻克难关,开阔了视野,锻炼了本领,证明了实力。
参与这些大型活动的文艺演出,让我亲身见证国家的强大,让我的情感得到升华。我清楚地记得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结束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掌声雷动,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比自豪。还记得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时,一面巨幕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我们眼含热泪唱着国歌,衷心祝福伟大祖国。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当中国队入场,我为承担光荣使命万分荣幸、心潮澎湃。每次参与,都是一次自我激励和快速成长。我感觉自己像赛场上的运动员一样,不只代表自己,同样代表我们的祖国,在国际艺术赛场比拼技艺、为国争光。
在这些国家项目特别是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创作中,我还学习了更多形态、更加复杂的科技手段,获得了在大尺度空间进行创意表现的能力。比如,这次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数字屏分辨率、帧率极高,尺寸和数字科技工程量非常大,在奥运历史上前所未有。与技术团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更多创意能力和技术手段。这就好像以前在A4纸上作画,现在却是面对整个世界作画,思维角度的丰富和科技手段的提升是跨越式的。在雪花设计和激光雕刻“冰雪五环”环节,我们利用多维度多线程同步编程,实现了演员、激光、屏幕等不同介质和工种的同步协调,实现了跨媒介艺术综合创新,用活了这样一个10米高、22米宽、8米厚的巨型裸眼3D光影装置。
参与这些大型项目创作,让我更加了解中国文化,更加认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能看到的是科技,“看不到”的是文化。文化是内核,是灵魂,吃透了文化,表现时才能神采飞扬、流光溢彩。北京冬奥会开幕这天是立春,我们通过二十四节气短片表达中国人对时间、对春天的理解。与此相关,开幕式主色调除了象征冰雪蓝天的白色和蓝色,还有绿色,以表达生生不息和充满希望的寓意。运动员入场时,我们在“中国门”和“中国窗”中间放进大好河山,营造了“大美中国”的意境。大雪花、黄河之水、光影水墨人形、虎头帽等设计,都注重审美特色,富有文化内涵。为了把中国故事讲得准确,我们对开闭幕式上涉及的中国元素进行了大量论证和专家研讨,把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创作当作对中国文化在世界视野中的一次生动呈现。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展现中国数字科技艺术已经站在国际前沿。我们有足够大的市场和足够多的应用场景,有实力强大的科技企业和高水平技术人才,更有5000多年悠久文明和无比丰富的优秀文化可供挖掘。我们完全有条件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实现原创性的、具有中国气派的艺术创造,在数字科技艺术这条全新赛道上跑出好成绩,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